中医科学范围的理念与立场 为大医学观

•人类的大科学,包括形上性科学与形下性科学两大类。以大科学观与大科学框架结构为基础,把中医(包括其它传统医学)与西医两种成熟的医学科学体系,并列纳入我国医学科学范围的理念与立场,称之为大医学观。

•把中医形而上与西医形而下用生命与非生命加以说明,可以这样解释:中医是用对待生命领域的思想与方法,研究人的整体生命现象的医学;西医是用非生命领域的思想与方法,研究人体局部的形态结构与功能的医学。二者相互不存在可比性。

•不同特质的文化科学,各自有各自在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上的不同,各自有各自内在的科学原理,各自有各自发展前进的历史轨迹。所以,文化科学的发展是内在于各自传统的历史性演进。这是中医与西医必须遵循的未来发展的时空观、科学观。

一百多年来,在人类科学的整体框架上准确地定位中医,这一学术问题未受到高度关注。中医学以阴阳五行学说为代表的综合——演绎方法,研究整体层次上的机体反应状态而形成的医学体系;西医(生物医学)是以分析——归纳的还原性方法,研究人的器官、组织、细胞、分子的结构与功能而形成的医学体系。

以大科学观与大科学框架结构为基础,把中医(包括其它传统医学)与西医两种成熟的医学科学体系,并列纳入我国医学科学范围的理念与立场,称之为大医学观。近代以来,中医的基础科学体系在西医化的歧途中日渐解体,同时,辨证论治的临床技术体系逐步向早期的经验疗法的水平倒退。

本文关于大医学观以及大医学框架结构的讨论是一项纯学术性的科学学、软科学研究。以期通过中医与西医基础科学体系的比较,来说明大医学观以及大医学框架结构。



 

大医学的研究方向

按照我国《宪法》关于“发展现代医药和我国传统医药”的规定和我国“中西医并重”的卫生工作总方针,中国医学发展与亊业管理,首先要牢固地确受起有大医学观。

大医学观是大科学观在医学领域的延伸,是由大科学观与大科学框架结构的基础上派生而来的。人类的大科学,包括形上性科学与形下性科学两大类,或者哲学体系下的学科与近代物理学、化学体系下的学科两大类。从大科学的研究方向上讲,中医是形上性的医学,西医是形下性的医学。

医学工作者不论中医还是西医,从进入医学领域之初,呈现在他们面前的服务对象,是“人类生命的原形”。人类生命的原形,有人称之为整体的人,有人称之为生命的人,有人称之为原生态的人,论实际意义彼此都是一致的。从《周易》“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的角度上讲,这两种医学研究的共同起点,都是同一个“形”。只是《周易》的形,泛指世间万事万物,而这里的“人类生命的原形”,指的是具体的活着的整体状态的人。

然而,从跨过“人类生命的原形”进入中医与西医的学科大门的那一刻,情况就大不一样了。大不一样的关键,是拆开还是不拆开共同起点的那个人类生命的原形——中医不需要拆开,而西医则一定要拆开。学习中医的人假如要拆开生命的原形,他就不知不觉地迈进了西医研究的大门;而学习西医的人假如不拆开生命的原形,他的解剖学考试成绩也就只能得零分了。

中医不拆开生命原形,收入中医感官的是整体生命之证候。于是中医以整体生命之证候为研究对象,朝着形而上的方向,探索证候的存在及其运动、变化的原因。这时候,中医既要懂得人类的生命与天地之道的关系,也要懂得人类生存的共同特点与规律,还要懂得每一位个体的具体特点与规律。

西医从着手拆开整体生命的原形那一刻开始,视野里所见的则尽是构成人体的皮肤、肌肉、骨骼、神经、血管、心脏、肝脏、肺脏、肾脏、胃、肠、膀胱等组织器官,以及构成组织器官的细胞、分子、元素。由此可见,西医所面对的人,其实是构成人体的形而下的器官、组织、细胞、分子以及元素。

可以说,人类生命的原形仅仅是中西医两者的出发点而己。从这一出发点开始,中西医各自踏上了互不交叉的两个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