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药检比思维 影响中医名声

检查费用要和药费达到1:1比例,在很多情况下无疑是引导医生“过度”开检查单,从而让医院赚取更多的利益。这等同于变相地让医护人员“敲诈”病人,无疑是违背了医护人员诊治病人的初衷。

 

一边是“医生看病不如看宠物”,一边是医生不接受医院的“奖金陷阱”,说明医生这个行业“病得不轻”。医生应有的劳动价值与报酬和资格资质不相称,医生内心的苦楚说不出;医院想方设法让医生变为“钱袋子”,从而换取更多的“个人利益”和“单位利益”;有能力有良心的医护人员经过多次“煎熬”后选择“请辞”,给“二流医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这样的政策有点“逼良为娼”的嫌疑。

 

作为以中医药特色治疗“简、便、验、廉”为生存法宝的中医医院,通过制度手段让医生“必须引诱”病人开更多的检查单,等同于搬石头砸自己的脚,给中医药行业抹黑。这种思维不仅影响单位形象,严重影响整个中医药行业形象,甚至败坏中医名声。

 

实际上,该不该用现代化医院管理模式来管理中医医院本身就有待商榷。需不需要让病人做检查、做哪些检查,临床中医师会根据病人病情、症状、体征、治疗效果等酌情决定。而医院却逼着医生“检查费和药费达到1:1”,无疑是给临床中医师套上“脚镣”,最终受到损害的是病人的利益和医疗行业形象。(梅松政)

 

湖北省襄阳市中医医院筋伤推拿科于2009年成立病区,短短数年时间,已发展成为“湖北省中医重点专科”,开设两个病区,一个治疗区,开放床位140张,年出院患者3000人次。专科服务能力显著提升,得益于科主任刘肖瑜创立的“三三制”医护患三位一体的责任制管理模式。

 

该科刚成立病区时,存在着诸多问题,如人力资源相对紧缺,青年医师较多且亟待资历较深的老师培养带教;病区地处偏远、设施不全,存在安全隐患等。为了突破瓶颈,该科大胆引入“三三制”管理模式,以医、护、患三个群体为实施对象,组成医护三人诊疗小组,共同为患者提供优质的诊疗服务。

 

第一个“三” 即医护协作制。两名医生和一名护士组成诊疗协作小组,小组成员相互协作配合,使每位患者都能得到充分有效的治疗。其中两名医生分为导师和学员,导师由科室具有较高业务技术水平、综合应对处置能力突出的医生担任,通过协作带教,给患者带来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第二个“三”即医护轮转制。每经三个月由科内民主投票重新选定导师、学员及责任护士组成新的诊疗小组,并根据运行情况适当调整人员配置,以加强交流,促进工作能力的提升。

 

为促进“三三制”的落实,在此基础上,科室还实行了分包制,包括床位分包和责任分包,依据科室床位总数、医护人员数量等,以小组为单位,分包相应床位,实行责任共担,并在明确各自职责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组内及组间成员协作,细化落实责任制,保障“三三制”的有序运行。

 

“三三制”运行以来,青年医师在小组中得到了系统的培养,个人能力逐渐增强,人才梯队日趋成熟。管理逐步细化,医护齐心协力提高患者疗效,减少了医疗隐患,患者的满意度也随之提高。在患者的口碑相传中,专科专病凸现、诊疗水平提升,科室的特色品牌也在逐渐积蕴。(李丽)

 

有人推断这是医院为创收而祭出的歪招,其实并非完全如此。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我认为医院出此下策,也有自己的无奈。因为医政部门在考核医院质量时,有一个很重要的指标——药费比例。按照现在的要求,三级医院的药费收入一般不超过医院总收入的50%。在此现实下,只有保证药费与检查费始终保持在1:1的比例,药费比例才能保证不超过50%。

 

而医政部门限制药费比例,主要基于两个目的:一是限制大处方。处方费用少,则药费比例低;二是鼓励医院创新。医院不能总是局限在单纯的药物治疗上,还要开创新技术,提高手术量。同样是心梗病人,这边是药物治疗,另一边是置入支架,前者的药费比例肯定会高,如此,对于推广置入支架这样的新技术,显然会产生积极的作用。

 

所以说,这样的政策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在实践中,一些名医院由于初诊病人比较多,相关的检查就较多;同时复杂病例也多,各类新技术的应用机会就相应更多。因此,对于各地的“龙头”医院而言,药费比例确实不存在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