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疗价廉种种及成因
据媒体报道,最近北京医疗机构的一项调查显示,中医风湿骨科特色治疗方法濒临失传,能够运用中医治疗风湿骨病的疗法更是凤毛麟角。而中医治疗风湿病之所以“失传”,其主要原因是价格低廉。例如,一名风湿骨病患者,采用中医治疗,不需要住院,加上中药费,医院最多收800元。对于同样的病人,如果用西医手术治疗,又是手术费、住院费、医药费,至少收2万元。同时,使用中医治疗技术,医生需要耗费大量体力,而这些是没有回报的。中医几乎成屠龙之术。
中医诊疗价廉种种及成因
收费标准低
众所周知,中医骨科是传统医学中优势突出的项目。其中对闭合性骨折病人运用中医正骨手法,不用手术就能解决西医动手术才能解决的问题,而且痛苦少,价格远低于西医手术。正因为过于便宜,就连许多中医院对闭合性骨折病人都极少使用有效、便宜的中医正骨手法,而改为费用高、创伤大的西医手术治疗。这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有资料显示,我国每年发生骨科创伤200多万人。据专家推算,假如这200多万伤者都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就算把复位费从20元提高到300~500元,每例骨折伤员所需医疗费也不超过3000元,合计全国60亿元。而采用西医切开复位手术,平均每例伤病员医药费至少要1万元,全国总计200亿元,比中西医结合疗法多开支140亿元。
有一个细节值得关注,西医挂号、诊治是分开的,患者看病需多次交费;而中医看病,是大夫同时完成诊断、处方、心理咨询等全过程。这事实上更降低了中医的“价格”。现行的中医疗法收费标准,没有承认与尊重中医大夫的劳动价值。造成这种现状的认识根源是,认为人的劳动即由中医大夫诊治疾病,比不上以各种仪器“武装”起来的西医。但事实并非如此,对于一个合格的中医而言,无论是对疾病的诊断还是治疗,其准确性和疗效并不亚于甚至高于西医。尤其是对于一些医术高明的老中医而言,目前的收费标准太低。
收费项目少
中医不仅价格低廉,且收费项目也少。当前,医疗服务收费项目有4000多项,其中涉及中医的仅有100多项。在这100多项中,传统的针灸只有10多项,而2000年前的《黄帝内经》就记载有9种针具,26种针法。甚至传统上疗效很好的针灸埋线疗法、药捻疗法、穴位治疗等,均没有收费标准。况且,这些中医诊疗服务项目都在“赔本”经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开展的一项课题,曾对66家中医院54个中医诊疗服务收费项目进行了成本与价值的比较,结果54个项目中就有40项即近3/4的项目亏本经营。最常见的中药熏药治疗、骨折手法整复术、普通针刺、耳针、灸法、拔罐疗法,其盈利率全为负数。以北京的三甲医院为例,针灸每人次4元,拔罐每人次3元,按摩10分钟每人次10元,穴位敷贴治疗每人次7元,颈椎病手法治疗每人次25元。一位中医坦言,针灸一次4元,连针的成本都不够,费力不讨好,谁还愿意干呢?因此,很多中医都被迫放弃了传统手法。
价廉制约中医药事业发展
中医素有“简、便、验、廉”的优势,尤其在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突出的今天,深受老百姓的喜爱。然而,其价之“廉”却犹如一把双刃剑,刺痛着中医。因为费用低廉,已严重影响到中医的临床水平、学术水平,影响到中医药事业的发展。由此导致绝大多数中医医院已经不重视中医,而是大量引进西医人才,在临床上西医治疗所占份额几乎达到了80%以上,而中医治疗特色如中药汤剂、针灸、按摩等丰富的治疗方法常常只是一个点缀。在中医院发展上,也只是拿中医作幌子,装点门面,对外宣传用,或应付检查。由此一来,中医院弃“中”姓“西”,已经成为普遍现象。
尤其不容忽视的是,因为中医的收入少,也直接导致了人们不愿意学中医,即便学,也不深钻研中医理论,而是学一些皮毛,主要还是靠西药来创收,逐渐淡忘了中医辨证论治的特色,临床只会按照西药的思路开中药,不会依据中医的理论思维来看病,也导致中医的疗效难以提升。譬如不少中医不懂经典,不会使用经方,基本上不懂经络、针灸,甚至急诊科中医不会用针灸救治急症;不少中医不能发挥中医独特技术的治疗特色,就拿治疗骨折脱位来说,也是如西医一样,手术钢钉固定,开刀复位,因为这样可以赚大钱,等等。
三招走出价廉困境
“简便验廉”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牵一发而动全身。如果“廉”的问题解决不好,其他特色也难以为继,最终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也将失去根基和动力。因此,要想振兴中医药,必须尊重市场经济规律,让中医药走出价廉的困境。
上一篇:只吃单一品种的油不利防癌
下一篇:儿童游泳小心中耳炎
近期更新
- 唐代著名医学家王冰的养生之术
- 睡眠不好可能是床垫、枕头不合适
- 冬至后养生秋冬养阴还要辅助养阳
- 加强防寒保暖 避免患病或病情复发
- 大寒节气养生进补已到尾声
- 中医之肺 孩子呼吸清阳之气
- 秋冬进补要因人因病因时而异
- 十二生肖动物们养生功法
- 大寒后宜温补养生
- 驱寒养生第一方
- 疾病辅助治疗 几种足浴配方
- 冬天增强五脏之气提高免疫力
- 炎夏易患暑热感冒 如何预防夏季感冒
- 寒冬养生长寿秘诀
- 亚健康身体虚 应该“补一补”
- 冬季对鼻的防护防感冒预防呼吸道感染
- 中医按摩治病手法“拍打法”
- 慢性疾病 勿忘膏方
- 5种梦境反映你的健康状态
- 冬天更容易“上火”
- 冬病夏治晚治几天也无妨
- 根据体质品晨茶
- 药渣可榨出药汁
- 冬至进补有讲究
- 冬天热敷疗法
- 自制水果酵素真能减肥养颜吗
- 中医湿病分类辨证施治
- 养生把规律生活养成习惯自然
- 常做“养生功”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
- 中医治口干症 扶脾益胃滋阴生津
- 胖人瘦人体型冬季养生方法
- 黑色食品养肾 吃法有讲究
- 教你看懂“十二时辰养生法”
- 每日“六转”防治疾病
- 大寒将至养生保健也要随之“转轨”
- 老年人阳虚 冬季护头脚
- 中华传统保健医疗 膏方进补
- 三九养生要点 来年无病痛
- 小寒大寒节气 顺四时而适寒暑
- 食术思药 中医养生
- 一日品茶也分“秋冬季”
- 一日之“夏”饮茶分为两个阶段
- 消除疲劳恢复精力 夫妻互按摩法
- 妇人以肝为先天
- 人为什么会得癌症
- 静可以益寿 勤可以致寿考
- 中医药界的国宝级人物的名方
- 缺觉一周长两斤 熬夜疲惫还催肥
- 亲自动手调制私家茶包
- 护嗓养生妙招让你清凉一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