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传播:传播文体 传播载体
1999年9月,笔者受教育部委托,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参加“中国文化周”,向世界展示包括阴阳五行、气论等思想在内的中医文化。当时,我们没有使用传统术语,而使用了受众能够接受的语体。因为对外国人来说,传统术语太深奥,他们不可能驻足细听。中医在几十个展厅中的第一个大展厅,天天挤得个满员,驻足者甚众。2000年,笔者有感写下了《知识社会中的中医学》一文,认为中医学当下的窘境,一半是客观存在的(对现代社会适应不良),一半是自身不善于现代传播导致的。
“酒香还怕巷子深”,新媒介革命带给新生代的是摧枯拉朽的全新一切。文化界已在呼吁“如何引渡传统精华到现代文明中”(而不是强求受众接受或回归传统)。为了不使中医学真的成为博物馆展品、历史遗产,重要对策之一是适应新媒介革命,切实做好互联网时代的中医学传播,“引渡”传统医学精华到现代文明之中,让普罗大众欣然接受,乐于钻研,津津乐道。这样既可锻炼出一支勇于探索的生力军,也可培养未来愿意接受中医治疗的后备大队。
中医学现代传播困境涉及两大核心:传播文体、传播载体。前者是历史与地域差异造成的,后者是时代快速发展(媒介革命)带来的。中医是本土知识,其用语与现代国人常用的科学语(基本译自舶来语)存在着语体上的差异,并有着古今变迁。故中医学的传播存在着语体转化问题。白话文运动曾对近现代中国文化发展推动巨大,试想如果当今中国还是文言文当道,大众文化现状将会怎样,公民文化素质的提升会这么快吗。文体只是形式,思想才是实质。如果中医文化传播者们不充分考虑时代变迁、受众变化、媒介革命,不努力将医古文转化成百姓“一听就懂”的生动语言,将可能限制中医文化传播乃至中医学的传承发展。
2007年起国际科学界盛行一种比赛:让青年科学家在3分钟内用最通俗易懂的语言,向观众讲解自己的研究,强调要“零专业术语描述”,并将之命名为“科学好声音”——让科学流行起来。其他学科其实同样面临着新媒介革命对年轻受众的冲击,如今已有20多个国家、几百所大学、几乎所有学科参与了这一比赛。权威人士认为,通过这类科学讲演,既“超越象牙塔”,传递自己研究领域,普及本学科;又赢得更多人对科学尊重及兴趣;且能吸引其他领域专家注意,建立合作,促进学科发展。
另外,国内图书馆也有所动作,如借“二维码”等新媒介技术,为读者解答读书过程中的困惑。国家图书馆典籍博物馆日前开馆,虚拟碑文、甲骨写字、保卫善本、舆图拼图等数字化体验模式成为亮点。这些应对新媒介传播的举措,是否能为中医界所用,努力突破传播窘境,让我们拭目以待。(作者单位系上海中医药大学)
上一篇:牙髓病危害不容忽视
下一篇:如何处理秋燥所致孩子鼻出血
近期更新
- 唐代著名医学家王冰的养生之术
- 睡眠不好可能是床垫、枕头不合适
- 冬至后养生秋冬养阴还要辅助养阳
- 加强防寒保暖 避免患病或病情复发
- 大寒节气养生进补已到尾声
- 中医之肺 孩子呼吸清阳之气
- 秋冬进补要因人因病因时而异
- 十二生肖动物们养生功法
- 大寒后宜温补养生
- 驱寒养生第一方
- 疾病辅助治疗 几种足浴配方
- 冬天增强五脏之气提高免疫力
- 炎夏易患暑热感冒 如何预防夏季感冒
- 寒冬养生长寿秘诀
- 亚健康身体虚 应该“补一补”
- 冬季对鼻的防护防感冒预防呼吸道感染
- 中医按摩治病手法“拍打法”
- 慢性疾病 勿忘膏方
- 5种梦境反映你的健康状态
- 冬天更容易“上火”
- 冬病夏治晚治几天也无妨
- 根据体质品晨茶
- 药渣可榨出药汁
- 冬至进补有讲究
- 冬天热敷疗法
- 自制水果酵素真能减肥养颜吗
- 中医湿病分类辨证施治
- 养生把规律生活养成习惯自然
- 常做“养生功”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
- 中医治口干症 扶脾益胃滋阴生津
- 胖人瘦人体型冬季养生方法
- 黑色食品养肾 吃法有讲究
- 教你看懂“十二时辰养生法”
- 每日“六转”防治疾病
- 大寒将至养生保健也要随之“转轨”
- 老年人阳虚 冬季护头脚
- 中华传统保健医疗 膏方进补
- 三九养生要点 来年无病痛
- 小寒大寒节气 顺四时而适寒暑
- 食术思药 中医养生
- 一日品茶也分“秋冬季”
- 一日之“夏”饮茶分为两个阶段
- 消除疲劳恢复精力 夫妻互按摩法
- 妇人以肝为先天
- 人为什么会得癌症
- 静可以益寿 勤可以致寿考
- 中医药界的国宝级人物的名方
- 缺觉一周长两斤 熬夜疲惫还催肥
- 亲自动手调制私家茶包
- 护嗓养生妙招让你清凉一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