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中医非药物治疗的趋势

    浙江省海盐县2014年中医非药物治疗达48.4万余人次,比2011年15.8万余人次翻了一番还多;中医非药物治疗占全县门诊总人次226.7万的21.35%,这一占比和非药物治疗量在浙江各县(市、区)独占鳌头。今年1至5月统计表明,海盐县城乡推广应用中医非药物治疗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该县中医非药物治疗服务,何以能迅猛发展?“得益于海盐医改改出中医特色,创新实施中医非药物治疗缓解‘看病难、看病贵’项目化管理。”海盐县卫生局局长徐世民接受采访时表示。

 

    龙头医院引领推广

 

    海盐县中医院为浙江省立同德医院托管医院,该院通过加强针灸推拿、骨伤等非药物治疗特色建设,邀请同德医院专家前来授课培训,举办中医非药物治疗技术大比武,组织“西学中”和实施院、科两级中医非药物治疗目标管理,促使坚持做到:能用中医药治疗的不用西医西药,能用非药物治疗的就用“中医外治法”。该院中医非药物治疗量,从2011年9.7万人次增至2014年14.4万余人次,增幅48.4%。

 

    同时,海盐县财政拨出专款,资助县中医院成为全县中医非药物治疗技术培训基地,该基地组建项目推广师资团队,对全县12个乡镇(街道)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99个村级卫生机构所有社区医生、乡村医生集中培训中医非药物治疗技术,培训率达100%,4年来累计培训达1440余人次。

 

    中医院还成立项目推广专家指导组,深入各乡镇(街道)卫生机构手把手带教,帮助基层医生提高非药物治疗技能;并指导乡、村卫生机构切实遴选推广应用项目,确保项目实施有序、有效推进。

 

    目前,全县各乡镇(街道)卫生院均建立颇具中医药文化特色的相对独立的“中医服务区”;村卫生机构都设“中医服务角”。县卫生部门还为各村乡村医生统一配置含有无菌针灸针、拔罐器、牛角板等“中医服务箱”。

 

    创新实施项目管理

 

    海盐县卫生、财政部门联合下文,2011年1月起正式实施《中医非药物治疗项目管理》,这在浙江省开创先河。

 

    该县中医非药物治疗项目包括推拿、按摩、针刺、拔罐、灸法、中药外治、贴敷和中医正骨、理疗、刮痧、小针刀、耳压、穴位注射、放血疗法等14类共89项。

 

    项目管理中明确规定:医疗机构采用上述14类89项中医非药物治疗手段的服务,按每人次10元的标准由财政给予专项补助。要求城乡医疗机构逐月统计造册、精确汇总上报,财政按月及时补拨到位,补助上不封顶。

 

    海盐县卫生局副局长郭健介绍,此举旨在通过政府购买中医非药物治疗服务,进一步满足百姓对“简、便、廉、验”中医诊疗的新需求,更好发挥中医药在医改中的优势和作用。同时,有利于调整中医投入“普降细雨”的做法,通过项目管理体现中医药服务“干得多补助多”,推动中医药良性发展。

 

    郭健表示,医改实行基药制度和药品销售零差率,基层医院的业务纯收入明显减少,在这种情况下,通过财政对中医非药物治疗进行项目补助,是对基层医疗机构正常运行的有力补充。

 

    为使中医非药物治疗服务健康发展,海盐县出台《规范中医非药物治疗项目统计》和相关考核管理办法,暂定的89项中医非药物治疗统计项目,与医疗服务价格诊疗项目匹配,并实行“项目”信息化管理,其他项目需纳入中医非药物治疗范围的需经核准,以杜绝违规套取财政补助。

 

    适宜技术遍地开花

 

    据了解,海盐县城乡各级医疗机构,普遍开展中医非药物疗法,4年来每年的治疗总人次以两位数增长。2014年,全县门诊中医非药物治疗比上一年增加33.6%。

 

    中医非药物治疗还融入中医“治未病”服务。2014年,海盐县城乡11家医疗单位联合开展“冬病夏治穴位贴敷行动”,由县卫生部门统一审核行医资质,统一培训技术规范,统一统计办法,并在头伏、中伏、末伏由卫生局组织专家对相关医疗单位进行督导和检查考核。2014年,全县“冬病夏治”共服务2.19万人次,同比增加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