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的精华“辨证施治”“望闻问切”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和国粹,这些年来有了较大发展,但让人感到困惑的地方也不少。现在不少中医特别是所谓大医院的中医执业人员诊疗能力较弱,他们长期过多地依赖现代西医诊疗设备,却丢掉了传统中医的精华,“辨证施治”“望闻问切”的意识和能力在不知不觉中严重退化。
此外,目前中医人才队伍年龄偏小且年龄结构不合理。以山东为例,全省现有中医药院校3所,公立中医医疗机构122所,科研机构2所,中医药从业人员6万余人,每年都培养一批大中专毕业生乃至研究生,并对已有医护人员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表面看人才济济,但这其中真正属于专家型的传统中医人才并不多,且中青年骨干人才少,一些名老中医的丰富经验和学术思想得不到很好的传承,一些中医特色诊疗技术和方法得不到有力的推广,甚至面临失传的危险。
另外,尽管我们采取了不少传承和发展传统中医药的办法措施,但实践中仍然是雷声大、雨点小,有些政策落实不到位,有些方面支持力度不够。体现中医药特点的专业技术人员水平能力评价标准和执业资格认证制度还没有真正走上科学化规范化的轨道,行业特有工种技能鉴定工作还没有真正开展起来,中医药专业考试方法和衡量标准也还很不完善。另外,中医药市场中的假冒伪劣和坑蒙拐骗现象时有发生,有的还带有封建迷信的色彩。
长期以来,我们注重了中西医结合人才的培养,这也是应该的,但却相对弱化了对传统中医人才的培育与师承,这不能不说有失之偏颇之嫌。在思想认识上,有的认为西医从研究到临床,从检查到治疗,都有标准,既定性又定量,是真正的科学,而中医药往往是“柔性”的,算不上真正的科学。其实,传统中医所讲究的虚与实、阴与阳、经络与穴位等等,用解剖学以及现代仪器设备是难以确认的,但它们确实存在着,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望闻问切”“辨证施治”、标本兼治、调理等等的诊疗理念与方法,更是“动刀拿剪”所难以替代的。认识上的偏颇往往会导致工作上的扭曲。除此之外,散落在民间的一些中医世家受传统门规观念的影响,“秘不外宣”“闭门传承”“传男不传女”,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中医药的传承发展。
破解上述问题,我认为要创新发展理念,倡导中西医结合与发展传统的纯粹中医药相结合;要加快人才培养并努力提升现有执业人员的诊疗水平;应进一步完善政策支撑体系。支持建立包括人才库、智能库在内的中医药资源库,全方位、立体式、系列化地发掘、保护、传承和发展中医药;探索建立体现传统中医药特点、地方特色或民族特色、对不同层面的专业人员更具有针对性的评价标准体系、考评办法和执业资格认证制度;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让更多的人知道国医的优势与特色;强化监督管理,健全法规制度,加强市场管理,严厉打击非法行医和假冒欺诈行为,保护医患双方的合法权益,促进中医药健康发展。(作者为山东省政协委员)
上一篇:老年人秋季怎样进补
下一篇:中老年人如何选用滋补性食物
近期更新
- 唐代著名医学家王冰的养生之术
- 睡眠不好可能是床垫、枕头不合适
- 冬至后养生秋冬养阴还要辅助养阳
- 加强防寒保暖 避免患病或病情复发
- 大寒节气养生进补已到尾声
- 中医之肺 孩子呼吸清阳之气
- 秋冬进补要因人因病因时而异
- 十二生肖动物们养生功法
- 大寒后宜温补养生
- 驱寒养生第一方
- 疾病辅助治疗 几种足浴配方
- 冬天增强五脏之气提高免疫力
- 炎夏易患暑热感冒 如何预防夏季感冒
- 寒冬养生长寿秘诀
- 亚健康身体虚 应该“补一补”
- 冬季对鼻的防护防感冒预防呼吸道感染
- 中医按摩治病手法“拍打法”
- 慢性疾病 勿忘膏方
- 5种梦境反映你的健康状态
- 冬天更容易“上火”
- 冬病夏治晚治几天也无妨
- 根据体质品晨茶
- 药渣可榨出药汁
- 冬至进补有讲究
- 冬天热敷疗法
- 自制水果酵素真能减肥养颜吗
- 中医湿病分类辨证施治
- 养生把规律生活养成习惯自然
- 常做“养生功”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
- 中医治口干症 扶脾益胃滋阴生津
- 胖人瘦人体型冬季养生方法
- 黑色食品养肾 吃法有讲究
- 教你看懂“十二时辰养生法”
- 每日“六转”防治疾病
- 大寒将至养生保健也要随之“转轨”
- 老年人阳虚 冬季护头脚
- 中华传统保健医疗 膏方进补
- 三九养生要点 来年无病痛
- 小寒大寒节气 顺四时而适寒暑
- 食术思药 中医养生
- 一日品茶也分“秋冬季”
- 一日之“夏”饮茶分为两个阶段
- 消除疲劳恢复精力 夫妻互按摩法
- 妇人以肝为先天
- 人为什么会得癌症
- 静可以益寿 勤可以致寿考
- 中医药界的国宝级人物的名方
- 缺觉一周长两斤 熬夜疲惫还催肥
- 亲自动手调制私家茶包
- 护嗓养生妙招让你清凉一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