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临床存在的一些“乱”象
•当前中医临床存在的一些“乱”象,严重影响中医学的发展。若形成“好中医”群体,不仅此“乱”可免,拨乱反正也就有了生力军。
•按照中医人才成长规律培养忠诚于中医药事业的“好中医”,既是传承、创新中医药的根基,也是实现人才战略的重要举措。
•中医文化是全面正确认识中医学术体系,摆脱“唯科学主义”评价中医的重要视角。培养好中医就必须认真学习、传承中医文化。
《中国中医药报》2014年12月11日3版刊登的《好中医是这样炼成的》一文,作者张重刚以中医发展战略的视野,谋划优秀中医人才培养、学术传承和创新等问题,既倡导坚持严谨治学,弘扬优良学风,又明确指出当前中医临床存在“诊断过分依赖高精尖设备,过分依靠西医诊疗方法,传统中医诊疗方法被忽视甚至濒临失传,中医特色优势没有得到很好发挥”等问题。所述动中肯綮,语重心长,颇能启人思路,示人规矩,催人奋进。俗话说“打铁还需自身硬”,审视这些问题的症结所在,归根到底是人的问题,是学术水平问题。显然,解决好人才培养是时代的迫切需要。笔者受张重刚观点的启发,深感责任重大,爰从五个“有利于”角度,略述培养“好中医”的时代价值与战略意义。
有利于拨乱反正
当前中医临床存在的一些“乱”象,令人堪忧。如由于传统道德和传统文化教育未得到足够重视,并受“唯科学主义”思维方式的影响,以致出现临床重西轻中和中医思维弱化、中医学术异化、中医技术退化、中医评价西化的“四化”倾向。这是中医药被侵蚀的直观表现,这不仅大大降低了临床疗效,严重影响中医学的发展,尤其对年轻一代中医的培养负面影响很大。在目前的医疗收费体制下,中医药“简、便、验、廉”的特色,反而变成了影响中医药从业者增加收入的不利因素,于是就大量使用现代技术手段和西药,望、闻、问、切束之高阁,这是“市场竞争激烈,效益压倒特色”的典型表现,造成了先中后西、能中不西的方针难以落实,而中医治疗率、中药使用率、中医参与率等刚性指标不能达标。若形成了“好中医”群体,不仅此“乱”可免,拨乱反正也就有了生力军。
有利于人才战略
人才乃兴业之本。实现中医临床人才队伍的新老交替,继往开来,必须坚持在临床实践中培养、修炼出一大批专业知识扎实又有较强临床动手能力,并具备较高科学素养和创新意识强烈的中医临床人才。然而,中医队伍的人才现状不容乐观,诚如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桑滨生司长在第四届中国中医药发展大会的报告中所说:“中医药人员中医思维弱化,辨证施治能力不强,基层人才缺乏,高水平人才不足。”要按照中医人才成长规律,着重解决其中医思维弱化、基础理论功底不扎实、辨证论治能力不强等问题,尤其要使其坚定中医药信念,刻苦读经典,认真做临床,以培养忠诚于中医药事业的“好中医”。这既是传承、创新中医药的根基,也是实现人才战略的重要举措,体现了以人为本、崇尚和谐的中医理念。
有利于中医文化
中医学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文化汲取了历代文化成果,与古代哲学、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家文化、数术文化等多种文化交融渗透,互为影响,成就了浩瀚的中医典籍。中国古代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中医学的创立和发展提供了直接的理论指导和智慧启迪。中医文化是全面正确认识中医学术体系,摆脱“唯科学主义”评价中医的重要视角。中医人不能忽略中医学的文化属性而直接传承其技术成分,若没有扎实的中医文化知识储备,就容易对中医理论望文生义、断章取义,更难以传承。因此,培养好中医就必须认真学习、传承中医文化,自觉把大医精诚,仁心仁术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仁”体现了中医仁者爱人、生命至上的伦理思想,以救死扶伤、济世活人为宗旨,表现出以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爱护生命为特色的人文精神。
有利于中医思维
中医思维以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为思想基础,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并运用临证基本程序和必需的知识结构诊治疾病。张重刚对中医思维十分重视,他认为“中医药学不仅是源自实践的医学科学,更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和人文精神,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科学理念。”他强调中医人必须“了解中医认识自然界、人、健康和疾病的基本方法和基本观点。”(中国中医药报2012年12月27日3版)如运用阴阳五行理论为依据的抽象思维,以取类比象为特征的形象思维,在实践基础上厚积薄发而形成的“灵感”思维等,都是中医诊疗疾病的基本思维方法。由于目前的高等中医教育存在经典著作课时不足、西医课时比例较大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中医思维模式的建立。要通过培养“好中医”,使其注重传统文化和中医理论功底的积淀,强化经典著作的学习和临床对中医思维的培养训练,实现中医药专业知识与中医药文化的交叉和渗透。中医思维是从事中医临床工作的奠基石,是必须具备的基本功,故修炼“好中医”就必须深入学习中医思维。
有利于传承创新
上一篇:面包连皮吃预防肠癌
下一篇:女人这5个时期千万不能喝茶
近期更新
- 唐代著名医学家王冰的养生之术
- 睡眠不好可能是床垫、枕头不合适
- 冬至后养生秋冬养阴还要辅助养阳
- 加强防寒保暖 避免患病或病情复发
- 大寒节气养生进补已到尾声
- 中医之肺 孩子呼吸清阳之气
- 秋冬进补要因人因病因时而异
- 十二生肖动物们养生功法
- 大寒后宜温补养生
- 驱寒养生第一方
- 疾病辅助治疗 几种足浴配方
- 冬天增强五脏之气提高免疫力
- 炎夏易患暑热感冒 如何预防夏季感冒
- 寒冬养生长寿秘诀
- 亚健康身体虚 应该“补一补”
- 冬季对鼻的防护防感冒预防呼吸道感染
- 中医按摩治病手法“拍打法”
- 慢性疾病 勿忘膏方
- 5种梦境反映你的健康状态
- 冬天更容易“上火”
- 冬病夏治晚治几天也无妨
- 根据体质品晨茶
- 药渣可榨出药汁
- 冬至进补有讲究
- 冬天热敷疗法
- 自制水果酵素真能减肥养颜吗
- 中医湿病分类辨证施治
- 养生把规律生活养成习惯自然
- 常做“养生功”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
- 中医治口干症 扶脾益胃滋阴生津
- 胖人瘦人体型冬季养生方法
- 黑色食品养肾 吃法有讲究
- 教你看懂“十二时辰养生法”
- 每日“六转”防治疾病
- 大寒将至养生保健也要随之“转轨”
- 老年人阳虚 冬季护头脚
- 中华传统保健医疗 膏方进补
- 三九养生要点 来年无病痛
- 小寒大寒节气 顺四时而适寒暑
- 食术思药 中医养生
- 一日品茶也分“秋冬季”
- 一日之“夏”饮茶分为两个阶段
- 消除疲劳恢复精力 夫妻互按摩法
- 妇人以肝为先天
- 人为什么会得癌症
- 静可以益寿 勤可以致寿考
- 中医药界的国宝级人物的名方
- 缺觉一周长两斤 熬夜疲惫还催肥
- 亲自动手调制私家茶包
- 护嗓养生妙招让你清凉一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