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百家争鸣有利于学术发展
论及《伤寒论》很难回避六经的问题,历代学者对六经的实质说法各执一词,有以标本气化立论者、有以脏腑经络立论者,有六经地面学说、有六经阶段学说,诸家各有依据。百家争鸣有利于学术发展,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判断学习某一类为好,同时可以兼收别家所长。
比如以脏腑经络解释六经有其长处,记得山西学者赵明锐在其著作中论述治疗肢体偏侧疾病按少阳经部位而选择柴胡汤。
笔者在临床也曾遇一患者右侧大腿外侧麻木,舌苔黄腻,据此断为少阳湿热,经治疗而症状全失,此患者典型少阳见证不多,而参考经络辨证少阳取效。
当然也有采用六经八纲辨证一目了然,而用脏腑辨证繁冗不清的患者。因此笔者觉得各家要彼此学习借鉴,这样更有利于提高临床水平。
有些挚爱《伤寒论》的学者想以六经辨证统摄所有疾病,即提出“六经钤百病”之说。笔者觉得理论上也许可能,但实践中未必是一种好的方法。毕竟在祖国医学发展过程中产生了六经辨证、脏腑辨证、气血津液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等诸多辨证方法,各自有其丰富的内涵以及适用范围和不足,倘若用一种方法统一起来,难免有时会有牵强附会之感。
各种辨证方法都是人们在临床实践的基础上产生的建构模式,与人体实际都有差距,难说哪一种辨证方式是完美的,因此笔者认为“六经钤百病”之说不可提的太过,能用六经辨证固然好,用其他辨证方法能有效指导临床也好。
笔者认为在多种六经辨证方法中,以胡希恕之“六经八纲理论”于临床较为切合,且简洁易懂,颇为实用。下面就一些问题进行探讨,以说明方证涵盖六经的理论。
太阳病为何是表阳证
太阳病既然是表阳证,为何反而用桂枝汤、麻黄汤等辛温之药?感受寒邪,为何仍属阳?其实胡希恕早就说过:阴即阴性,阳即阳性。人体得了病,必定影响人体机能的改变。首先是代谢机能的改变。这种改变不是较正常太过就是不及。
如其太过,则病体要有亢进的、发扬的、兴奋的、太过的病征反应出来,这类太过的病征,即称为阳证。如其不及,则病体也要有衰退的、消沉的、抑制的、不及的病征反应出来,这类不及的病征,便称为阴证。所以,疾病虽然复杂多变,但概言其为证,不属于阴,便属于阳。
太阳病人体感受外邪,正气充沛,与邪气交争于肌表,当属阳证,与少阴之恶寒,但欲寐,正气不足之阴证显然有别。
太阳病分为表实与表虚,那会不会有不虚不实呢?笔者以为,以虚实概念而论,“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不虚则精气充足,不实则邪气不盛,若此当为平人而无病,所以探讨不虚不实意义不大。
虚热证归属哪一经
对于里实热证归属阳明,里虚寒证归属太阴,学界基本达成共识,但虚热证到底归属哪经呢?
笔者赞同胡希恕的观点,即虚而热者归阳,则里虚热证归属阳明。试观阳明证从白虎加人参汤即已有津液虚的存在,到竹叶石膏汤,津液愈虚,津血虚既是里热的结果,也成为里热的病因,因此将虚热归为阳明较为合理。
可能有学者会认为既然有里虚热,当有里实寒,里虚热归属阳明,里实寒当归属太阴。个人以为,里实寒确实存在,此所谓实,当为寒邪、水饮、寒湿、瘀血之类,乃因太阴里虚所致。我们通常所说太阴里虚,是指人虚,正如《内经》所言“精气夺则虚”,而因此导致的水饮、瘀血、寒湿等确为实邪,从病邪角度看,可称为里实寒。
大黄附子汤常被作为里实寒之方,该方有大黄之寒下,但伍以附子、细辛温补,既温太阴,又有胃家实之阳明,故当属太阴阳明合病之方。
常见伤寒方六经归属
太阳病:麻黄汤、桂枝汤、桂枝加黄芪汤、桂枝加桂汤、桂枝加厚朴杏子汤、麻杏苡甘汤、麻黄加术汤、防己黄芪汤、防己茯苓汤。
阳明病: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竹叶石膏汤、葛根芩连汤、大承气汤、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大陷胸汤、大陷胸丸、甘遂半夏汤、己椒苈黄丸、桃核承气汤、下瘀血汤、大黄牡丹皮汤、茵陈蒿汤、栀子柏皮汤、白头翁汤、苇茎汤、黄连阿胶汤、麦门冬汤、栀子豉汤、栀子生姜豉汤、栀子厚朴汤、栀子大黄汤、枳实栀子豉汤、瓜蒂散、猪苓汤 薏苡附子败酱散、葶苈大枣泻肺汤、小陷胸汤、当归贝母苦参丸、薏苡附子败酱散、厚朴大黄汤。
少阳病:小柴胡汤、甘草汤、桔梗汤、猪肤汤、黄芩汤、奔豚汤。
上一篇:中医经典《黄帝内经》“形与神俱”
下一篇:扑热息痛使青少年哮喘增多
近期更新
- 唐代著名医学家王冰的养生之术
- 睡眠不好可能是床垫、枕头不合适
- 冬至后养生秋冬养阴还要辅助养阳
- 加强防寒保暖 避免患病或病情复发
- 大寒节气养生进补已到尾声
- 中医之肺 孩子呼吸清阳之气
- 秋冬进补要因人因病因时而异
- 十二生肖动物们养生功法
- 大寒后宜温补养生
- 驱寒养生第一方
- 疾病辅助治疗 几种足浴配方
- 冬天增强五脏之气提高免疫力
- 炎夏易患暑热感冒 如何预防夏季感冒
- 寒冬养生长寿秘诀
- 亚健康身体虚 应该“补一补”
- 冬季对鼻的防护防感冒预防呼吸道感染
- 中医按摩治病手法“拍打法”
- 慢性疾病 勿忘膏方
- 5种梦境反映你的健康状态
- 冬天更容易“上火”
- 冬病夏治晚治几天也无妨
- 根据体质品晨茶
- 药渣可榨出药汁
- 冬至进补有讲究
- 冬天热敷疗法
- 自制水果酵素真能减肥养颜吗
- 中医湿病分类辨证施治
- 养生把规律生活养成习惯自然
- 常做“养生功”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
- 中医治口干症 扶脾益胃滋阴生津
- 胖人瘦人体型冬季养生方法
- 黑色食品养肾 吃法有讲究
- 教你看懂“十二时辰养生法”
- 每日“六转”防治疾病
- 大寒将至养生保健也要随之“转轨”
- 老年人阳虚 冬季护头脚
- 中华传统保健医疗 膏方进补
- 三九养生要点 来年无病痛
- 小寒大寒节气 顺四时而适寒暑
- 食术思药 中医养生
- 一日品茶也分“秋冬季”
- 一日之“夏”饮茶分为两个阶段
- 消除疲劳恢复精力 夫妻互按摩法
- 妇人以肝为先天
- 人为什么会得癌症
- 静可以益寿 勤可以致寿考
- 中医药界的国宝级人物的名方
- 缺觉一周长两斤 熬夜疲惫还催肥
- 亲自动手调制私家茶包
- 护嗓养生妙招让你清凉一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