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练太极拳要重视呼吸
太极拳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渊源于我国远古人防病治病的导引术。太极拳名家葛馨吾在《太极拳之研究》一书中告诉我们:“吾国古来相传之吐纳、导引诸术,皆呼吸运动也。太极拳全为正呼吸法,亦名深呼吸,动作与呼吸始终一致而不乱,为最高之原则,此种非他种方法所同具。”气沉丹田,许多拳派都谈到,尤其是富于松灵圆柔的吴式太极拳特别强调“气沉丹田”,“以意领气,以气运身”。老子曰:“虚其心,实其腹”,及归根复命,以心意导精气于丹田,加以锻炼,日久自能延年却病。气是连贯人体内意念和体外招式动作的生命线,“气为血帅,血为气母”,太极拳是靠气在人体内的运转生化而积累增强,储力生劲,促进气血活跃而祛病延年,强身健体。脏腑在气与动作有规律的合拍运动中,得到震动按摩。这种身心合一,内外兼修,和谐特效的内功运动,天长日久会给人带来不可估量的作用和变化,所以说:“气乃生命之根源”,“成功之根本”,“太极拳之秘诀也”。由此可见,练太极拳须息形协调,若不进行深呼吸,动作与呼吸不能保持协调一致,就难以启动增强内功,也就没有了威力效果。这已不是太极拳了。
我开始练太极拳不懂呼吸的重要性,更不会学习调和呼吸,动作跟呼吸两张壳,各不相干,结果动作生硬,效果极差,自感没趣。
呼吸下手
呼吸是行拳开合、虚实、阴阳变化的动力线。只有呼吸得法,气才能在腹内腾然鼓荡,随意念运转,行拳的姿势动作才能轻灵完整,一气贯通。太极拳名家吴公藻在《太极拳讲义》一书中说:“一开合即一呼吸,开合所在,即意所在,亦即呼吸所在。习之既久,自然气遍周身。下手之功在呼吸,成就玄妙不思议之功,亦在呼吸”。我在熟悉掌握了拳架后,便改胸部浅呼吸为逆腹式深呼吸。因为此呼吸肺活量大,但开始不习惯,很难学,动作更难与呼吸配合。我便松静站立不动,专练逆腹式呼吸,逐步过度到单式开合呼吸;后由站立变成行步,再过度到多式动作配合呼吸。此间我还用行步导引作太极散步、旋转筋骨和腰腿训练,慢慢学会掌握了“以心行意,以意行气,以气运身,用意不用力”的太极拳法,动作能与呼吸配合协调了,练拳上了一个新层次。其中“静”是一难点,也是动作与呼吸配合的关键。
古人云:“气乃神之母,神乃气之子,心息相依。”因此“静”就在于能不能心定神安,而心无杂念则静。所以《太极拳论》告诉我们:“气宜鼓荡。神宜内敛。”功夫不负苦心人,经过长期修炼,与日俱增,逐步加深,愈炼愈精,愈精愈微,由微入妙,由妙入神。练拳的实践使我深深感到,只要心神内收,高度安静稳定,意与气就会相亲相爱,永不分离;动作也就会自然紧密相随,三者必然水乳交融,熔入一炉。我练拳吸气时,意念紧守丹田,呼气时用意念将气向手足导引,形成一个围绕丹田循环往复,无头无尾的太极圈,锤炼内功的熔炉。只要有志得法,总会炼到炉火纯青。此间我还体会到,只要舌顶上腭,面带微笑,心感舒服,用意轻轻,气息绵绵,全身内外就会高度放松,动作也就会自动配合,紧密相随,缓慢轻柔地进行。特别是在每一开合动作交替时,即呼气与吸气更替时,意息动作依然如故,平稳缓慢,连绵不断,行拳如清彻平稳、长流不息的江河,使人感到脚稳如泰山,身轻如鸿毛。那种行云流水,悠闲舒心之感油然而生。至今每天晨练太极拳前,我还一直坚持先作几式行步导引,旋转肌肉、筋骨、脊椎、关节、腰腿和脏腑,每一呼吸伴随开合,还会哈欠而起,感到特别舒服心醉,正如太极拳家吴公藻描述的那样,气沉丹田,精神贯顶后,人如不倒翁和在水中浮漂时的感觉:“神清气沉任自然,漂漂荡荡浪里攒,凭你风浪来推打,上轻下沉不倒颠”,这就是太极拳的魅力所在。
变化可喜
今天谁要问我:“你退休后的幸福是什么?”我毫不犹豫而肯定地回答:“身心健康就是我的最大幸福。”当今在竞技场上叫得很响的一句话就是“超越自我”,意思就是要能调控驾御自己的心。练太极拳更是要求如此。古人云,人的心“向外是情,向内是性。修炼之人,摄情归性,日久功深。”我在练拳的同时,也是在不断烹炼、修补、完善、净化自己的心,面对现实的一切,心都能泰然处之。因此练功静定的程度日益加深,效果日益显着。我虽早已年逾古稀,但很少得病,连感冒也很少发生,即使是发生了小毛病,我也能用导引自理自疗。心理和生理功能也发生了许多可喜的变化,肌肉的弹性和筋骨的柔软度大大增强,双腿伸直向前弯腰和压腿,我的头都可以轻松地挨着腿,踢脚摆腿也能轻而易举过头。我也从没感到过腰腿背酸痛,现在我鹤发童颜,耳聪目明,神清气爽,精力充沛。今天的健康状况与退休前疾病缠身相比,真是判若两人。太极拳给我带来了健康,带来了幸福。
上一篇:宝宝“入园即病”是何因
下一篇:每天快走半小时以上可防癌
近期更新
- 唐代著名医学家王冰的养生之术
- 睡眠不好可能是床垫、枕头不合适
- 冬至后养生秋冬养阴还要辅助养阳
- 加强防寒保暖 避免患病或病情复发
- 大寒节气养生进补已到尾声
- 中医之肺 孩子呼吸清阳之气
- 秋冬进补要因人因病因时而异
- 十二生肖动物们养生功法
- 大寒后宜温补养生
- 驱寒养生第一方
- 疾病辅助治疗 几种足浴配方
- 冬天增强五脏之气提高免疫力
- 炎夏易患暑热感冒 如何预防夏季感冒
- 寒冬养生长寿秘诀
- 亚健康身体虚 应该“补一补”
- 冬季对鼻的防护防感冒预防呼吸道感染
- 中医按摩治病手法“拍打法”
- 慢性疾病 勿忘膏方
- 5种梦境反映你的健康状态
- 冬天更容易“上火”
- 冬病夏治晚治几天也无妨
- 根据体质品晨茶
- 药渣可榨出药汁
- 冬至进补有讲究
- 冬天热敷疗法
- 自制水果酵素真能减肥养颜吗
- 中医湿病分类辨证施治
- 养生把规律生活养成习惯自然
- 常做“养生功”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
- 中医治口干症 扶脾益胃滋阴生津
- 胖人瘦人体型冬季养生方法
- 黑色食品养肾 吃法有讲究
- 教你看懂“十二时辰养生法”
- 每日“六转”防治疾病
- 大寒将至养生保健也要随之“转轨”
- 老年人阳虚 冬季护头脚
- 中华传统保健医疗 膏方进补
- 三九养生要点 来年无病痛
- 小寒大寒节气 顺四时而适寒暑
- 食术思药 中医养生
- 一日品茶也分“秋冬季”
- 一日之“夏”饮茶分为两个阶段
- 消除疲劳恢复精力 夫妻互按摩法
- 妇人以肝为先天
- 人为什么会得癌症
- 静可以益寿 勤可以致寿考
- 中医药界的国宝级人物的名方
- 缺觉一周长两斤 熬夜疲惫还催肥
- 亲自动手调制私家茶包
- 护嗓养生妙招让你清凉一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