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中医重视医术的学习
不少人重视医术的学习,认为学会技术即能治病救人,却忽视对天地自然之道的理解,并且,不重视医德的培养。短期来说,重视医术也未尝不可;若欲毕生从事中医事业,并且有志于传承并发扬中医,则需重视医道的提高。道指导术,道高才可能术精,离开道的术不过是小术而已。而要成就大医,仍需从医德入手。
孩子生病了,不少家长不知道自己应该如何做,反而过度依赖医生和药物。其实,家长若能学点中医知识与技术,完全可以帮助小儿恢复健康。小儿的养生与康复,捏脊最好。脊柱两侧有人体五脏六腑的背俞穴,脊柱中间是通畅阳气的督脉,坚持小儿捏脊能升提清阳、平衡脏腑、调和气血,对于养生与治病皆有好处。
@仝小林北京
几乎所有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都被现代科学彻底的取代,仅仅成为科学史的章节了。唯有中医,在西医如此强大的今天,仍然有旺盛的生命力。这是因为医学绝不仅仅限于科学技术层面,必须是生态、心理、哲学、艺术、文化和科技的全方位视角;而以中医对人体健康和疾病的独特认知指导临床,又确有疗效。
我希望中医要打破家传,把自己真正好的处方、技术,奉献给社会,让医者获益,病者受益。我把自己所有的经验毫无保留的传授给我的学生、高徒,从处方、用量,到辨治要点、使用要点,毫无保留,心里觉得很踏实。一个人能治的病人很有限,愿大家把好方子,都拿出来,为患者解除痛苦。我很想搭建这个平台。
@中医纪元
为学日益,以为自己有所得,实际上是越走越钻牛角尖了,整个世界的学术发展都是这一趋势;为道日损,刚开始觉得自己毫无所得,无法应用到实际中来,等到损之又损,找到一门学术的根本,就有一览众山小的感觉。庸医,八十岁还是庸医。
当一切法则原理都清晰地呈现在那里,所谓技巧就无处藏身。技巧实际上就是因为还有没有认识到的领域,不知如何下手,最后通过变通已知的知识形成了能解决未知领域问题的方法。
@中医肖相如
只有一技之长,即使是绝技,那也不能称为医生。医生需要医学基础知识,特别是现在的医生还需要有中西医的基础知识,靠师徒传承解决不了。北京中医学院有任应秋教各家学说、王玉川教内经、刘渡舟教伤寒、赵绍琴教温病、王绵之教方剂、颜正华教中药、杨甲三教针灸、董建华教内科等,谁家能开这么多课?
上一篇:喝“正气水”应停某些药
下一篇:初秋时节衣食起居要多注意
近期更新
- 唐代著名医学家王冰的养生之术
- 睡眠不好可能是床垫、枕头不合适
- 冬至后养生秋冬养阴还要辅助养阳
- 加强防寒保暖 避免患病或病情复发
- 大寒节气养生进补已到尾声
- 中医之肺 孩子呼吸清阳之气
- 秋冬进补要因人因病因时而异
- 十二生肖动物们养生功法
- 大寒后宜温补养生
- 驱寒养生第一方
- 疾病辅助治疗 几种足浴配方
- 冬天增强五脏之气提高免疫力
- 炎夏易患暑热感冒 如何预防夏季感冒
- 寒冬养生长寿秘诀
- 亚健康身体虚 应该“补一补”
- 冬季对鼻的防护防感冒预防呼吸道感染
- 中医按摩治病手法“拍打法”
- 慢性疾病 勿忘膏方
- 5种梦境反映你的健康状态
- 冬天更容易“上火”
- 冬病夏治晚治几天也无妨
- 根据体质品晨茶
- 药渣可榨出药汁
- 冬至进补有讲究
- 冬天热敷疗法
- 自制水果酵素真能减肥养颜吗
- 中医湿病分类辨证施治
- 养生把规律生活养成习惯自然
- 常做“养生功”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
- 中医治口干症 扶脾益胃滋阴生津
- 胖人瘦人体型冬季养生方法
- 黑色食品养肾 吃法有讲究
- 教你看懂“十二时辰养生法”
- 每日“六转”防治疾病
- 大寒将至养生保健也要随之“转轨”
- 老年人阳虚 冬季护头脚
- 中华传统保健医疗 膏方进补
- 三九养生要点 来年无病痛
- 小寒大寒节气 顺四时而适寒暑
- 食术思药 中医养生
- 一日品茶也分“秋冬季”
- 一日之“夏”饮茶分为两个阶段
- 消除疲劳恢复精力 夫妻互按摩法
- 妇人以肝为先天
- 人为什么会得癌症
- 静可以益寿 勤可以致寿考
- 中医药界的国宝级人物的名方
- 缺觉一周长两斤 熬夜疲惫还催肥
- 亲自动手调制私家茶包
- 护嗓养生妙招让你清凉一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