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治痛证与穴位无关吗
穴位效应规律未明确
较之古代针灸,当代针灸临床变化最大的是刺法——从直刺到透刺、从浅刺到深刺的改变带来了穴位概念潜移默化的变化:今天的一个穴可以包含古代多个穴。例如足阳明经“下关”穴,在传统针灸学中主治牙齿、面部、耳部病症;而在神经阻滞疗法中,此处同时是阻滞下颌神经干、上颌神经干或翼腭神经节阻滞的体表穿刺点,进针点虽然相同,但针刺的角度、方向和深度不同,通过不同的神经干或神经节而治疗上下牙齿、鼻部等不同部位的病痛。
可见,针刺方向、角度和深度的不同,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腧穴的主治范围。与神经阻滞不同的是,针灸临床往往将这些相同的进针点下的不同刺法都视为同一个穴,又没有像神经阻滞疗法那样,为同一穴对不同部位治疗作用所要求的特定刺法(方向、角度、深度等)建立严格的技术操作规范和科学的描述。因而在针灸穴位特异性的临床设计中,很难对这一影响穴位作用特异性的关键因素给出明确而科学的表述,这也是造成近几十年来国内外在这一领域的实验研究结果难以重复的根本原因。
一个针灸大家往往穷其一生也只是对有限几个穴,不同作用部位的操作技法规律有深刻的理解与熟练应用。例如足太阳膀胱经秩边穴,针刺不同方向可治疗下肢瘫痪、脱肛、妇科等诸多疾病。但由于医生自身知识结构的限制,对于秩边穴主治不同部位病症所要求的具体操作步骤,不能用科学的语言表达,这使他人难以重复。
如果研究秩边穴的主治特异性,不清楚其在不同的操作条件下产生的针对不同部位的多种治疗作用,不建立产生特定部位效应所要求的操作规范的科学描述,要形成合理的秩边穴主治特异性的实验设计,并得出正确的实验结果,是不可能的。
针灸穴位特异性研究的复杂性在于:第一,对于一部分穴位而言,有多种针刺层次、针刺方向、针刺感应,有时一个极细微的针刺角度和深度的调整,针感的方向及到达的部位不同,产生的作用及作用的部位也不同。
因此,穴位特异性的实验研究,必须首先解决:究竟哪些穴位可以产生多种针对不同部位的效应,以及针对这些不同作用部位所要求的针刺操作规范,并用科学的语言加以描述,以便不同的人都能重复,只有这样对穴位作用特异性的研究结果才具有可比性,才能形成共识。
第二,针刺不仅仅是针刺穴位所产生的直接治疗作用,同时不同的针刺方法对肌体产生不同程度的损伤,损伤后产生的坏死组织(如瘀血、坏死肌肉组织)也可以起到类似埋线的连带后续作用,而这一作用往往被研究者忽视。
第三,穴位在不同的针刺强度下,表现出不同的效应形式:针对特定部位的效应,即“穴位作用的特异性”,以及针对多个部位的效应,即“穴位作用的广泛性”。近年发表在国外著名学术刊物上有关痛证针刺穴位特异性的实验研究报道,可见到相反的结论。
问题出在所选穴位的部位上:如果观察组与对照组的针刺穴位都在疼痛的局部或邻近部位,那么观察组的深刺与对照组的浅刺就不表现疗效的差异;如果在远隔部位选穴,这时疗效主要取决于刺激强度,这样采用强刺激的观察组的疗效自然明显优于采用浅刺弱刺的对照组。
对疾病的认识不全面
痛证是针灸临床研究中时间最长、发掘的治疗新方法和新穴位最多的病症。然而即便是对这一研究基础最好的病证,我们也没能及时总结、掌握其诊疗规律。
笔者通过对近50年来针灸临床文献的系统分析发现了这样的规律:在需要较大刺激强度与较长刺激时间的针刺麻醉以及痛证(特别是急性痛)的治疗,穴位作用的特异性就不明显,而更多地表现为针刺强度与针刺深浅的影响作用。对于针刺麻醉而言,其镇痛作用主要取决于刺激强度、刺激时间、针刺深度;而对急性痛而言,其刺法则要求沿皮浅刺(皮内或皮下)、针尖朝向痛处,并特别要求针刺过程中配合痛处的活动。可见。穴位作用的特异性在不同的病症中扮演不同的角色。
以往虽然对于痛证的临床研究很多,但多局限于一个个具体疼痛性疾病的研究,很少自觉地研究整个痛证诊疗的总规律。由于没有掌握穴位作用的特异性与非特异性规律,以及穴位特异性在不同病症治疗中的表现形式的规律,在临床研究上采用了不合理的对照设计,因而得出了片面的结论。
现代医学有局限
上一篇:大雪时节乃中医进补好时节
下一篇:简单的睡前按摩可以强健体魄
近期更新
- 唐代著名医学家王冰的养生之术
- 睡眠不好可能是床垫、枕头不合适
- 冬至后养生秋冬养阴还要辅助养阳
- 加强防寒保暖 避免患病或病情复发
- 大寒节气养生进补已到尾声
- 中医之肺 孩子呼吸清阳之气
- 秋冬进补要因人因病因时而异
- 十二生肖动物们养生功法
- 大寒后宜温补养生
- 驱寒养生第一方
- 疾病辅助治疗 几种足浴配方
- 冬天增强五脏之气提高免疫力
- 炎夏易患暑热感冒 如何预防夏季感冒
- 寒冬养生长寿秘诀
- 亚健康身体虚 应该“补一补”
- 冬季对鼻的防护防感冒预防呼吸道感染
- 中医按摩治病手法“拍打法”
- 慢性疾病 勿忘膏方
- 5种梦境反映你的健康状态
- 冬天更容易“上火”
- 冬病夏治晚治几天也无妨
- 根据体质品晨茶
- 药渣可榨出药汁
- 冬至进补有讲究
- 冬天热敷疗法
- 自制水果酵素真能减肥养颜吗
- 中医湿病分类辨证施治
- 养生把规律生活养成习惯自然
- 常做“养生功”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
- 中医治口干症 扶脾益胃滋阴生津
- 胖人瘦人体型冬季养生方法
- 黑色食品养肾 吃法有讲究
- 教你看懂“十二时辰养生法”
- 每日“六转”防治疾病
- 大寒将至养生保健也要随之“转轨”
- 老年人阳虚 冬季护头脚
- 中华传统保健医疗 膏方进补
- 三九养生要点 来年无病痛
- 小寒大寒节气 顺四时而适寒暑
- 食术思药 中医养生
- 一日品茶也分“秋冬季”
- 一日之“夏”饮茶分为两个阶段
- 消除疲劳恢复精力 夫妻互按摩法
- 妇人以肝为先天
- 人为什么会得癌症
- 静可以益寿 勤可以致寿考
- 中医药界的国宝级人物的名方
- 缺觉一周长两斤 熬夜疲惫还催肥
- 亲自动手调制私家茶包
- 护嗓养生妙招让你清凉一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