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规范辨证理论
长期以来,中医界许多有识之士一直在呼吁规范辨证理论体系。然而,由于六经理论,卫气营血、三焦理论的存在,外感病学一分为二的现状尚未得到彻底解决,所以统一、规范辨证理论,也就变得很困难。因此,结束寒温分离,实现寒温统一,是规范辨证理论的前提。
辨证,是医生对四诊等所收集到的与辨证相关的各种资料进行分析、综合、归纳,以确定病变具体证型的一个过程,是指导临证立法、依法处方用药的依据。因此,规范辨证理论,有利于中医学的健康发展。
辨证,包括病位与病性、病因病机、病期与病变发展阶段、病势、邪气变化与正邪的消长变化等内容。
辨病位
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确定病变的具体病位,即官窍、脏腑、肢体经络关节等各个不同的具体病位;一是确定病变的表里病位,即表、半表半里、里三个不同的表里病位。
1.具体病位 包括显性病位与隐性病位。
(1)显性病位 明确病变在哪个或哪些具体部位。是脏腑,还是官窍、肢体经络关节等;是单发,还是涉及两个或多个具体部位;是以脏腑为主,在其发生发展过程中,涉及或影响官窍、肢体经络关节等,还是以官窍、肢体经络关节为主,在其发生发展过程中,累及或影响脏腑等。
(2)隐性病位 某些病症,特别是眼耳鼻喉科、妇科、皮外骨伤等病症,除显性病位外,须依据脏腑与官窍、胞宫、皮肤、筋肉、骨骼等相关理论,找出隐性病位,即它们在发生发展过程中,涉及哪些脏腑或与哪些脏腑密切相关等。
如常见的耳聋、耳鸣,在多数情况下与脏腑密切相关,或因肝火上炎,或因心火炽盛,或因肾精不足等,其中,“耳”是显性病位,而“肝、心、肾”等则属隐性病位;再如妇科的月经不调、带下以及外伤骨折的长期不愈甚或出现筋脉挛急、肌肉萎缩等,也与脏腑相关,特别是与肝脾肾的关系更为密切,其中“胞宫、骨骼、筋肉”等为显性病位,而“肝、脾、肾”等则属隐性病位;即使是外科的疔、疮、疖、痈等,也与内在的某些脏腑密切相关。
2.表里病位 包括表、半表半里、里。
其中,病位在表者,发热与恶寒并见;病位在半表半里者,发热与恶寒交替出现;病位在里者,则发热而不恶寒,或恶寒而不发热,或既不发热也无恶寒。
因此,在辨病位中,除诸如头痛,鼻塞,耳聋、耳鸣,目赤、视物不清,咽喉肿痛、声音嘶哑,或咳嗽、咯痰、喘息,或心痛、心悸,或恶心呕吐、肠鸣腹泻、脘腹疼痛,或下痢便脓血、腹痛、里急后重,或胁痛有痞块、身目发黄,或疔、疮、疖、痈,或经期腹痛、有血块,或关节疼痛、屈伸不便,或筋骨损伤、局部青紫肿胀等具体病位的表现外,还要依据它们是否伴有寒热表现,以及寒热表现的形式,以确定其表里病位。
此外,邪气袭表,有时症状并不十分明显,只出现鼻塞、喷嚏、流涕,或恶(风)寒、肢体酸楚不适等,在排除鼻病、过劳、素体阳虚等因素后,应视为病位在表。
辨病性
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确定病变的寒热属性,即热、寒热错杂、寒;一是确定病变的虚实属性,即实、虚实夹杂、虚。
1.寒热属性
辨寒热,既是确定病变寒热属性的方法,也是了解感邪性质、阴阳盛衰的重要依据。
一般说来,阳热之邪或阳热与阴浊之邪相杂而以阳热之邪为主所致者,多见发热重恶寒轻的表热与半表半里偏热的表现,若病邪深入或进一步损伤人体的阴液,则出现发热而不恶寒的里热或里虚热的表现;阴浊之邪或阴浊与阳热之邪相杂而以阴浊之邪为主所致者,多见恶寒重发热轻的表寒与半表半里偏寒的表现,若病邪深入或进一步损伤人体的阳气,则出现恶寒而不发热的里寒或里虚寒的表现。
辨别寒热属性,除发热而不恶寒,恶寒而不发热,或虽有寒热并见、寒热往来,但发热与恶寒的程度不同外,还须结合渴与不渴,是否喜饮,喜冷饮、热饮,有无咽干鼻燥、目涩唇焦,小便的颜色,以及舌脉等予以判别。特别是在既不发热也无恶寒的情况下,渴与不渴,有无咽干鼻燥、目涩唇焦,小便的颜色,舌质舌苔等,更是辨别寒热属性的重要依据。
在这一过程中,除分辨热、寒热错杂、寒外,还须注意寒热真假的辨别。
2.虚实属性
辨虚实,既是判断病变虚实属性的方法,也是了解邪正消长变化的重要依据。
上一篇:简单的睡前按摩可以强健体魄
下一篇:小心饮水不当会影响身体健康
近期更新
- 唐代著名医学家王冰的养生之术
- 睡眠不好可能是床垫、枕头不合适
- 冬至后养生秋冬养阴还要辅助养阳
- 加强防寒保暖 避免患病或病情复发
- 大寒节气养生进补已到尾声
- 中医之肺 孩子呼吸清阳之气
- 秋冬进补要因人因病因时而异
- 十二生肖动物们养生功法
- 大寒后宜温补养生
- 驱寒养生第一方
- 疾病辅助治疗 几种足浴配方
- 冬天增强五脏之气提高免疫力
- 炎夏易患暑热感冒 如何预防夏季感冒
- 寒冬养生长寿秘诀
- 亚健康身体虚 应该“补一补”
- 冬季对鼻的防护防感冒预防呼吸道感染
- 中医按摩治病手法“拍打法”
- 慢性疾病 勿忘膏方
- 5种梦境反映你的健康状态
- 冬天更容易“上火”
- 冬病夏治晚治几天也无妨
- 根据体质品晨茶
- 药渣可榨出药汁
- 冬至进补有讲究
- 冬天热敷疗法
- 自制水果酵素真能减肥养颜吗
- 中医湿病分类辨证施治
- 养生把规律生活养成习惯自然
- 常做“养生功”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
- 中医治口干症 扶脾益胃滋阴生津
- 胖人瘦人体型冬季养生方法
- 黑色食品养肾 吃法有讲究
- 教你看懂“十二时辰养生法”
- 每日“六转”防治疾病
- 大寒将至养生保健也要随之“转轨”
- 老年人阳虚 冬季护头脚
- 中华传统保健医疗 膏方进补
- 三九养生要点 来年无病痛
- 小寒大寒节气 顺四时而适寒暑
- 食术思药 中医养生
- 一日品茶也分“秋冬季”
- 一日之“夏”饮茶分为两个阶段
- 消除疲劳恢复精力 夫妻互按摩法
- 妇人以肝为先天
- 人为什么会得癌症
- 静可以益寿 勤可以致寿考
- 中医药界的国宝级人物的名方
- 缺觉一周长两斤 熬夜疲惫还催肥
- 亲自动手调制私家茶包
- 护嗓养生妙招让你清凉一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