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思维方式的产生
中医思维方式的建构深受中国哲学及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医药理论是在中国哲学指导下的独特思维方式的阐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思维方式具有情感思维的升华、经验思维的总结以及形象思维的智慧。对于中医思维方式的研究,从来都不应仅仅局限在医学的范畴之内,而应将社会环境的变迁和思维方式的演变共同纳入研究范围。
医疗作为社会生活的基本保障体系,成为深入的社会物质基础和哲学思想方面来考虑中西医学参与全球化进程的领域之一。近年来,针对中医与西医的差异,于是便出现了“中医思维方式”“西医思维方式”等在意识思维层面体现二者对比特点的新词。
笔者从中医思维方式的产生谈起,详细介绍中医思维方式的特征,旨在将“中医思维方式”一词的内涵解释清楚,从而方便行业内外的研究者了解到,一种医学的思维方式并非独立于社会生活之外存在,其产生与发展与当时的历史文化背景、物质条件有着紧密的联系。试以此文抛砖引玉,与其他同仁共同探讨研究,为中西方医学的发展,作出一些贡献。
中医药理论具有典型的东方式思维模式
实践方式是思维方式的基础与源泉,实践方式决定思维方式,思维方式依赖于实践方式。系统化的中医理论是古代医家在当时丰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吸取了当时哲学、地理、天文等诸多学科的先进成果,对当时临床实践的一次大的理论总结,它归根结底是实践的产物,同时又经过了几千年实践的检验。
中医药理论具有其独特的思维方式,这种特有思维方式是建立在中国哲学思维模式基础之上的。中国传统哲学几千年来是一脉相承的,先秦文化的异常繁荣基本确立了中华文化的基调。后来的独尊儒术,道家和道教的兴起,印传佛教的中国本土化改造,以及宋明理学的兴盛……凡此种种,俱不离经。可以发现,秦汉之后的哲学发展,只是对先秦哲学的交融整合,即使作为外来的佛教也不可避免地被本土哲学改造为中国特色的“禅”。但正是这些漫不经心的融合交织,产生了哲学上的重大创新。
中医学的发展也是这样,理论的诞生推进了临床的发展,而每一次重大理论的创新都是在同哲学思想的整合中带动的。中医学的生物医学属性是在天人合一观念、整体辨证理念、自然中和思想、自稳自律和机转规律、混沌思维、意象思维的中国哲学思想指导下,结合了对人体病理生理的生物学认识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这种思维模式是建立在中国哲学思维模式基础上的。中医学每一个理论的产生大都受到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指导,如藏象理论、肾命理论、枢机理论、四气五味理论、君臣佐使理论,以及治则治法理论、预防养生理论等,难怪乎先人径直把《黄帝内经》当作先秦哲学著作。时至今日,我们依然可以还原到中国传统文化中去寻找几乎所有中医理论的根源。也就是说,在哲学中,我们总能够在后者身上觅到前者的影子,而在中医理论的每一次突破中,我们也总能寻到一脉相承的东西。这实际上就是中医学发展的轨迹。
中医思维方式特点
中医思维方式具有情感思维的升华
情感思维是在人类与自身生存“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特殊思维方式。在思维的过程方面,情感思维并不具有逻辑思维那样明确的思维规则、思维程序和思维方法;在思维的结果方面也不具有逻辑思维那样的清晰性、准确性和可传达性,而是体悟式的、隐晦的,甚至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在情感思维中,主体与客体不是对立的,而是互相交融,彼此渗透的。主体从自己的经验和情感出发,将自己的体验、情感不自觉地赋予并加在客体上。
由于中医理论形成初期所在的社会环境没有发达的科技水平和文明,先人所感知到的现象、形式也就是事物的全部。由于现象或形式就是事物的全部,任何符号、标记与那一实在的事物相等同,所以任何画像、任何再现都是与其原型的本性、属性、生命“互渗”。由于原型和肖像之间的神秘结合,由于那种用互渗来表现的结合,肖像就是原型。
中医药理论产生于生产力并不发达的社会背景下,古人通过自身与环境间的沟通体悟,产生了粗疏的哲学理论和世界观,并将此推演到生活的各个方面。朴素的阴阳五行哲学将古人的生活环境归纳为几个方面,同时古人将对自身的认识与朴素的哲学相结合,如在掌握了简单知识的基础上,将脏腑器官、季节气候、昼夜晨昏、时间方位等与五行相对应,从而出现五脏六腑、五时、五方、五运六气等。这类知识具有浓厚的民族文化特点,如果缺乏对中华文化的了解,中医药理论中的相当部分内容都会给人晦涩、神秘甚至难以理解的感觉。
中医思维方式体现经验思维的总结
上一篇:失眠四诊不到位 导致辨证失误
下一篇:让女人摆脱苍白血虚的养生妙法
近期更新
- 唐代著名医学家王冰的养生之术
- 睡眠不好可能是床垫、枕头不合适
- 冬至后养生秋冬养阴还要辅助养阳
- 加强防寒保暖 避免患病或病情复发
- 大寒节气养生进补已到尾声
- 中医之肺 孩子呼吸清阳之气
- 秋冬进补要因人因病因时而异
- 十二生肖动物们养生功法
- 大寒后宜温补养生
- 驱寒养生第一方
- 疾病辅助治疗 几种足浴配方
- 冬天增强五脏之气提高免疫力
- 炎夏易患暑热感冒 如何预防夏季感冒
- 寒冬养生长寿秘诀
- 亚健康身体虚 应该“补一补”
- 冬季对鼻的防护防感冒预防呼吸道感染
- 中医按摩治病手法“拍打法”
- 慢性疾病 勿忘膏方
- 5种梦境反映你的健康状态
- 冬天更容易“上火”
- 冬病夏治晚治几天也无妨
- 根据体质品晨茶
- 药渣可榨出药汁
- 冬至进补有讲究
- 冬天热敷疗法
- 自制水果酵素真能减肥养颜吗
- 中医湿病分类辨证施治
- 养生把规律生活养成习惯自然
- 常做“养生功”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
- 中医治口干症 扶脾益胃滋阴生津
- 胖人瘦人体型冬季养生方法
- 黑色食品养肾 吃法有讲究
- 教你看懂“十二时辰养生法”
- 每日“六转”防治疾病
- 大寒将至养生保健也要随之“转轨”
- 老年人阳虚 冬季护头脚
- 中华传统保健医疗 膏方进补
- 三九养生要点 来年无病痛
- 小寒大寒节气 顺四时而适寒暑
- 食术思药 中医养生
- 一日品茶也分“秋冬季”
- 一日之“夏”饮茶分为两个阶段
- 消除疲劳恢复精力 夫妻互按摩法
- 妇人以肝为先天
- 人为什么会得癌症
- 静可以益寿 勤可以致寿考
- 中医药界的国宝级人物的名方
- 缺觉一周长两斤 熬夜疲惫还催肥
- 亲自动手调制私家茶包
- 护嗓养生妙招让你清凉一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