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美中经方研究文集

编者按:岳美中(1900年~1982年),当代杰出的中医学家、经方派大师、中医教育家。一生从事中医医疗和教学工作,较早地提出了专病、专方、专药与辨证论治相结合的原则,善用经方治大病。笔者借助北京市中医局立项的岳美中名家研究室支持,在岳老优秀弟子陈可冀老师指导下总结岳老的学术经验,概览岳美中著作及其传人的相关文章加以综述,以期让更多后人了解岳老这位一代宗师的学术思想和诊疗思路,在临床上有所借鉴。

  学术渊源

  学宗三家,尚中而不泥西。岳美中教授中年方因病学医,在学习中医过程中,注重实践,以自己的临床疗效来验证理论的实用性,得出的结论尤为宝贵。他认为《医学衷中参西录》用方笨拙,不能应手。而最为推崇张仲景、李东垣和叶天士三家,他认为“此三子者,上下两千年,筚路蓝缕,斩棘披荆,于医术有所发明,对人民有所贡献。历代医药著作,国亦不乏人,或长于一技,或擅于一专,不能与三子同日而语”。三家之中,仲景之《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更为他所推崇,故有“法崇仲圣思常沛,医学长沙自有真”之警句。但在临床上运用时,强调治重大病症要用张仲景的经方;治疗脾胃病、虚弱症,用李东垣的效方较好;治疗温热症,叶派方剂细密可取。临证中尤其以经方起沉疴,成为我国著名的经方派大师。

  诊疗思想

  1.重视平衡阴阳,重视调理脾胃和因势利导:岳美中认为疾病的发生与人体阴阳失衡有关,疾病的康复常借助于脾胃机能之强健。并认为辨证论治是“因势利导”之法。

  2.主张专病专方专药与辨证论治相结合:他认为《伤寒论》六经标题首揭“辨病脉证并治”,《金匮要略》亦是如此,强调为“专病”。书中指出某病某证某方“主之”,此即为“专方专药”。某病证“可与”或“宜”某方,是在辨证之下随宜治之之意。后世《千金要方》、《外台秘要》皆依此法。因此“可知汉唐医家之辨证论治是外感杂病分论各治,在专方专药的基础上照顾阴阳寒热表里虚实”。岳老还指出专方专药的好处是:收效快、药少价廉、用法简便。并以四神煎(生黄芪240克,川牛膝90克,远志肉90克,石斛120克,先煎四味,用水10碗,煎至两碗,再加入金银花30克,煎至一碗,顿服。)治疗鹤膝风的效验,即可说明专病专方的重要性。

  岳老提到辨证论治时有所发挥和总结,他依据自己的临床体会,将内科杂病分为两大类:一为气化病,即一般所称之功能性疾患;一为实质病,即一般所称之器质性疾患。就治法言,气化病多取泛应通治法,而实质病则取特殊治法。在特殊治法中,再照顾机体的内外情况,辅以其他治法。换言之,即采用专病专方专药与辨证论治相结合的治法。这种专病专方专药与辨证论治相结合诊治疾病的思路方法,对当前中医的临床诊疗,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3.主张治急性病要有胆有识,治慢性病要有方有守:治疗急性高热,他用石膏曾达一剂240克;治疗习惯性感冒,小剂量久服,一月余方可收功,且无反复。尤其治疗脾胃病,砂仁、陈皮常用1.5克,一张处方常使用数月不作很大变动。于此可窥见他治病特色之一斑。

  4.组方用药经验

  (1)动药与静药配伍相结合。岳美中教授认为:“动静相伍,一般静药量大,动药量小。阴主静,阳主动,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重用静药,因为阴为阳之基,无阴则阳无以生;轻用动药,由于阳生则阴长,阴得阳则化。凡补养之静药必重用方能濡之守之,而疏调之动药虽轻用已可煦之走之”。一般说来,补气养血健脾药谓之静药,调气活血之药谓之动药。静药具有补益作用,但易产生壅滞,如党参、黄芪、白术、山药、熟地等;动药有调理气血作用,而易伤正损气,如川芎、枳实、当归、柴胡、陈皮、香附等。在组方时,用静药佐以动药,可增强其补益功效,减少副作用,用动药佐以静药,动静结合,常可获良效。动静相伍中,动药宜轻,以免耗人正气,反失其意。岳老曾分析如四物汤中,仅川芎为动;再如伤寒炙甘草汤治疗脉结代、心动悸,其中炙甘草、麦冬、大枣、生地、阿胶等多属益阴之品,为阴药用量较重;人参、生姜、桂枝、酒均为阳药,用量较轻;脉结代、心动悸为津血虚衰、真气不足,仲景此时大队阴药通过阳药的推动充分发挥其滋养作用。足见仲景动静结合、阴阳配伍组方之妙。

  (2)推崇轻量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