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氏内经》原作《百氏内经》

  白氏《内经》《外经》《旁篇》凡99卷,自《汉书·艺文志》著录之后,就消失得无影无踪,几乎没有留下一点可供寻绎的线索。笔者认为,要揭橥《白氏内经》的“庐山真面目”,必须从刘向父子校书时是如何确定书名及部类图书说起。

  从现存资料看,《白氏内经》虽首见于《汉书·艺文志》,但“(黄帝)《内经》,刘向编《七略》时已有之”(杭世骏《质疑》),以此推之,《白氏内经》之名也无疑最早见于《别录》《七略》,并且很有可能是刘向父子所定名。

  以人名、学派确定书名,是刘向校书的原则

  虽然我们今天已无法确知《白氏内经》书名由来,但仍可从《汉书·艺文志》中寻绎出刘向父子确定书名的大体原则。简单地说,一是以人名命书,“古人著书,既不题撰人,又不自署书名。后之传录其书者,知其出于某家之学,则题为某氏某子,或某姓名。”(《古书通例·叙刘向之校雠编次》)以《诸子略》的“名家类”为例,收书“七家,三十六篇”,皆以人名命书者。二是以学术旨趣所属学派与师承关系命书,“古人著书,不自署姓名,惟师师相传,知其学出于某氏,遂书以题之,其或时代过久,或学未名家,则传者失其姓名矣。即其称为某氏者,或出自其人手著,或门弟子始著竹帛,或后师有所附益,但能不失家法,即为某氏之学”(《古书通例·古书不题撰人》)。如《乐》类中的《雅琴赵氏》《雅琴师氏》《雅琴龙氏》等即为其例证。

  杂集众说之书,书名冠以“杂”“百”

  知晓刘向父子部类图书的义例,对揭示《白氏内经》的书名含义,也很重要。纵观《汉书·艺文志》,可以发现刘向父子部类图书,并非随意而为,而是条理清晰,秩然不紊。先把当时书籍按学科领域及性质分为六艺、诸子、诗赋、兵书、数术、方技六个一级学科(即“类”“大类”),然后“剖析条流,各有其部”,复分为四十个二级学科(即“种”“小类”),每“种”(“小类”)之下,也都有其书籍排列之义例可循。大体说来,每一“小类”基本都是按照时代先后及学术派别之归属进行整理和归类,而且学派归属、学术倾向明确者排在前面,学术倾向不明确或学说驳杂者列在后面,且以“杂”或“百”字来命名这些著作。

  如《易》类,按照其书籍产生时代有“经”“传”“章句”之次列,“经”“章句”皆有施、孟、梁丘三家,“传”则在《周氏》《服氏》《杨氏》等这些作者明确的书名之后,有《古杂》《杂灾异》之书名,且不署作者姓名。沈钦韩云:“《古杂》者,盖年代汗漫,虽有其书,莫究其用。亦未知是周太卜所掌与否,故存疑云尔。或杂说古帝王卜筮之事,如汲君《师春》但取《左传》卜筮事为书耳。”(《汉书疏证》)由《古杂》《杂灾异》等书名命定缘由来看,刘向父子校书时对所用底本不著撰人姓名,且学说歧异,驳杂不纯,不主一家,难以归入一家一派的书籍,署以“杂”字。

  又如《诗》类,为之做训诂者有齐、鲁、韩、毛四个学派,“齐派”在《齐后氏故》《齐孙氏故》《齐后氏传》《齐孙氏传》之后,有《齐杂记》一书且不具作者之名,姚振宗曰:“此与春秋《公羊杂记》相类,皆合众家所记以为一编。”(《汉书艺文志条理》)同样地,注释《春秋》者有左氏、公羊、谷梁、邹氏、夹氏五个学派,在“公羊”学派中,除《公羊颜氏记》《公羊董仲舒治狱》外,有《公羊杂记》八十三篇,张舜徽注云:“此书既名《杂记》,又有八十三篇之多,盖亦经师荟萃群言之作,故不著其名氏。”还有,“阴阳家”有《杂阴阳》三十八篇,“道家”有《杂黄帝》五十八篇,张舜徽注释说:“凡云‘杂’者,谓其不纯一也。此盖六国时人治《道德》之术者,杂集众说,兼采异论以成一编。篇幅较多,又托为黄帝遗教,故名之曰《杂黄帝》。”(《汉书艺文志通释》)由《齐杂记》《公羊杂记》《杂阴阳》《杂黄帝》等立定书名之来由看,刘向父子对作者不明,学派归属虽然明确,但却是综合诸家、荟萃群言、杂集众说的书籍,也冠以“杂”字。

  再如“小说家”,罗列十五家书籍之末,有《百家》百三十九卷,亦无署名。张舜徽云:“此与道家之《道家言》、法家之《法家言》、杂家之《杂家言》同例,俱殿各家之末,乃学者撮抄精言警句之编。小说家百家之说尤广,故所录为多,致有百数十卷。”(《汉书艺文志通释》)可见,刘向父子对一个学科或学派内将众多各家之说汇为一编及“浅薄不中义理”者,在书名中加以“百”字。

  《白氏内经》为荟萃众家之作,原作《百氏内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