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温病一脉同流
伤寒学说与温热学说是中医热病理论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两大学说,各有缘起,各有特色。那么,为什么要提出“寒温统一”合而论之的学术主张呢?这就要从头说起了。
《伤寒杂病论》是寒温合论
热病寒温合论,从源头而说,实出《内》《难》。如《素问·热论》云:“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难经·五十八难》云:“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显然,它们是寒温合论的。
从东汉至晋(约公元3世纪),我国处于小冰河时期,气候奇冷,史上有一夜之间,泼水浇铸高大坚冰防御工事,退敌成功的记载,足见其寒冷的程度远非“滴水成冰”可比。加之战乱频繁,民不聊生,寒疫暴发流行,致死者众。遂有仲圣之出,以救众生之难。
当今之世,说到“温疫”人们多不陌生;若提到“寒疫”,不免就有人感到生疏。其实,“寒疫”“寒毒”之名,《素问·剌法论》就有:“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避其毒气,即不邪干”之说,此“五疫”即包括寒水疫毒。仲圣更在《伤寒例》中明确提出:“天气暴寒者,皆为时行寒疫也。”
仲圣著《伤寒杂病论》一书,其实也是寒温合论的,其三承气汤的苦寒攻下、麻杏甘石汤的辛凉清透等一直为历代温病学家所重,并一直为今医习用。只是由于当时的疾病谱以寒疫为主,故详寒略温而已;对风温坏病等虽有提出,却语焉不详。
由于仲圣之功,中华民族在公元3~5世纪世界疫病大流行的死亡风暴中得以幸存并繁荣。
在此后的千余年之中,医界尊仲圣,学习王叔和保存下来的《伤寒论》,研究之,发挥之,应用之,名家辈出,渐成一派(其中又有多“派”,只是学习方法、见解不同而已),但却把它拔高到“半部《伤寒论》可以治万病”的神圣地位,一味维护,不肯与时俱进。其实背离了仲圣精神。试想当年若不是仲圣与时俱进,何来《伤寒杂病论》巨著问世、救世?
温病学说随瘟疫而变生
至宋金时(11世纪左右),由于社会环境、气候变化与人居世态大异古时,疾病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温热病流行,而医者墨守伤寒成法不变,违背了仲圣“随证治之”(实则是今之“辨证论治”)的原则,造成热病临床疗效大幅下降。面对现实,医界有识之士开始质疑伤寒诸方,并另辟蹊径。
首先是刘河间主火热。他说:“余自制双解通圣辛凉之剂,不遂仲景法桂枝麻黄发表之药,非余自衒,理在其中矣,故此一时,彼一时,奈五运六气有所更,世态居民有所变,天以常火,人以常动……”《四库全书提要》对他的辨证论治水平予以了肯定,评说:“作是书,亦因地因时,各明一义,补前人所未及。”
任应秋在他主编的《中医各家学说》(全国中医专业试用教材)中评说:“他(指河间)总结出对热性病的治疗原则,提出辛凉解表,清热养阴的治法,突破了墨守仲景成规的保守风气,对后世治温病以很大启示。”
然而,突破保守风气并非易事,率先的突破常常不被重视和采纳。在其后的几百年中,保守者仍固守其论,不肯(或因古代交通、通讯、印刷、传播等不发达而不知)前进一步。这从当时一些医家的著述中清楚看得出来。
如庞安时(宋)在《上苏子瞻端明辨伤寒论书》中提到:“四种温病败坏之候,自王叔和后,鲜有明然详辨者,故医家一例作伤寒,行汗下,天下枉死者过半,信不虚矣。”(医家未能明辨是非,把责任全推到王叔和头上有失公允)
直至明末清初温疫大流行,仍然如此。从吴有性《温疫论》中可见一斑。他写道:“始发之际,时师误以伤寒法治之,未尝见其不殆也。”此时已是距河间主火倡导辛凉、清热500余年后的1642年!吴氏此书独树一帜,开温病学科之先河,详论温疫病因病机传变治法方药,切合实用,刊行版本一时达84种之多,影响甚大。其后200年中,温病诸家辈出,辨证论治臻于完善,逐渐形成温热学派。
温病学派的产生、发展与成熟,与历代温疫的流行史并行,且每每都能找出对治之法,控制其流行,保障了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相对来说,世界其他地区的人们就没有这么幸运了。如公元14世纪,鼠疫连续5年夺去了欧洲2500万人的生命。
从上可知,无论是伤寒学说还是温病学说,它们都是当时杰出医家因应对疾病谱的变化而形成的,是对热病辨证论治水准创新、提高的结果。
史证:伤寒温病一脉同流
上一篇:办公族女性当心变屏幕脸
下一篇:临床辨治辨证是中医治病的关键
近期更新
- 唐代著名医学家王冰的养生之术
- 睡眠不好可能是床垫、枕头不合适
- 冬至后养生秋冬养阴还要辅助养阳
- 加强防寒保暖 避免患病或病情复发
- 大寒节气养生进补已到尾声
- 中医之肺 孩子呼吸清阳之气
- 秋冬进补要因人因病因时而异
- 十二生肖动物们养生功法
- 大寒后宜温补养生
- 驱寒养生第一方
- 疾病辅助治疗 几种足浴配方
- 冬天增强五脏之气提高免疫力
- 炎夏易患暑热感冒 如何预防夏季感冒
- 寒冬养生长寿秘诀
- 亚健康身体虚 应该“补一补”
- 冬季对鼻的防护防感冒预防呼吸道感染
- 中医按摩治病手法“拍打法”
- 慢性疾病 勿忘膏方
- 5种梦境反映你的健康状态
- 冬天更容易“上火”
- 冬病夏治晚治几天也无妨
- 根据体质品晨茶
- 药渣可榨出药汁
- 冬至进补有讲究
- 冬天热敷疗法
- 自制水果酵素真能减肥养颜吗
- 中医湿病分类辨证施治
- 养生把规律生活养成习惯自然
- 常做“养生功”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
- 中医治口干症 扶脾益胃滋阴生津
- 胖人瘦人体型冬季养生方法
- 黑色食品养肾 吃法有讲究
- 教你看懂“十二时辰养生法”
- 每日“六转”防治疾病
- 大寒将至养生保健也要随之“转轨”
- 老年人阳虚 冬季护头脚
- 中华传统保健医疗 膏方进补
- 三九养生要点 来年无病痛
- 小寒大寒节气 顺四时而适寒暑
- 食术思药 中医养生
- 一日品茶也分“秋冬季”
- 一日之“夏”饮茶分为两个阶段
- 消除疲劳恢复精力 夫妻互按摩法
- 妇人以肝为先天
- 人为什么会得癌症
- 静可以益寿 勤可以致寿考
- 中医药界的国宝级人物的名方
- 缺觉一周长两斤 熬夜疲惫还催肥
- 亲自动手调制私家茶包
- 护嗓养生妙招让你清凉一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