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六经实质
六经的脏腑经络功能失常所出现的病理现象,就某一个脏腑来说,就有虚实寒热等多种不同的脉证;就某一经脉来说,就是“是动则病,是主所生病”繁多庞杂的症状。这就涉及到中医各科许多病证,而非《伤寒论》六经所能囊括。
少阳枢机失运也是外感病过程中的一个病机中心,其表现形式不一,如升降失常、气血不和、营卫不和、水道不通、阳不宣发、阴阳之气不相顺接等,病位亦连及上下内外,只要病机所系关键在“郁”,多可治从少阳以转枢机。
《伤寒论》中推断诊断法的形成背景是认识和实践相矛盾,产生依据是知常达变,重要方法是类比法。
杨锦堂(1919-2001),男,汉族,山东省陵县人。曾任天津中医学院(现天津中医药大学)伤寒教研室主任,教授,硕士生导师。他自幼酷爱岐黄之术,15岁就学于山东国医专科学校,后师从济南名医郝芸杉、刘彤之等,深得真传。其早期学术观点受李杲、徐大椿影响较深,后从事伤寒教学,潜心钻研《伤寒论》,造诣很深。笔者在此对其伤寒学术观点简介一二。
《伤寒论》六经实质
杨锦堂认为,《伤寒论》六经不是空洞的名词,而是有物质基础的。如脏腑、经络、气血、营卫、津液、皮、脉、肉、筋、骨等,就是《伤寒论》六经的物质基础,其中最基础的为脏腑和经络。
首先,《伤寒论》六经内容主要是论述六经病。人体在正常情况下,脏腑经络等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一旦发生疾病,六经的脏腑经络功能则发生失常,由此出现的病理现象,是谓六经病。
《伤寒论》每篇开篇首先列举辨某经病,如太阳病篇“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且各篇中的叙述又是“太阳病”如何如何,“阳明病”如何如何等,其内容也是辨六经病的脉证和治疗。论中每一经病的主要脉证即是每一经的病理反映。因此,《伤寒论》的六经实质上是论述六经的病理现象。
其次,应该从外感病过程中脏腑经络表现出的病理反应认识《伤寒论》六经的实质。外感病的发生、发展、演变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六经脏腑经络功能失常出现的病理现象,是否就是《伤寒论》六经的实质?
如果按上面的说法推理,六经脏腑经络功能失常所出现的病理现象,就某一个脏腑来说,就有虚实寒热等多种不同的脉证,就某一经脉来说,就是“是动则病,是主所生病”繁多庞杂的症状,这就涉及到中医各科的许多病证,而非《伤寒论》六经所能囊括。
考《伤寒论》中每经病的主要脉证,代表性的方证,并非是每经脏腑经络功能失常病理反映的全貌,《伤寒论》著者是不能依据脏腑经络病理全貌加以概括的,临床上也没有这种情况。为何《伤寒论》六经病不能反映出脏腑经络的病理全貌呢?
杨锦堂认为,此系各种疾病在发生、发展中,脏腑经络功能失常出现的脉证都有其自身的规律,外感疾病也不能例外。《伤寒论》作者根据《内经》理论结合临床实践已经阐明了外感病发生、发展的规律。外感病在其发病过程中,由于机体与病邪相互作用,按照外感病自己的规律,反映出六经脏腑经络的某些病理现象,因而不能反映出六经脏腑经络的全部症状,故杨锦堂认为《伤寒论》的六经病,应当是在外感病过程中脏腑功能失常出现的病理现象。
《伤寒论》六经病既然是外感病过程中,脏腑经络的病理现象,不管临床症状多么错综复杂,多么变化多端,《伤寒论》著者依着外感病发生发展演变的规律,遵照《内经》六经的理论,将外感过程中某些符合某一经脏腑经络功能失常范畴的病理现象,归纳为某一经病。
此外,《伤寒论》六经病不是孤立的六类。由于六经具有脏腑经络等物质基础,脏腑经络既各有其生理功能,又有内在联系。脏腑相连,经脉相通,因而脏腑经络功能失常也就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当外邪侵入人体后,在邪正相争的情况下,证情不是固定不移的,邪正有进有退,阴证阳证相互转化,故不能认定《伤寒论》六经就是六个证候群,更不能用一、二、三、四、五、六等符号来代替。
总之,《伤寒论》六经是脏腑经络的病变,不仅代表着疾病六种不同的类型,还代表着疾病发展演变的不同阶段。
对少阳枢机问题的认识
少阳枢机作为少阳生理特性的概括,以其解释《伤寒论》少阳病及柴胡证诸方作用机制的观点由来已久。但对于少阳枢机的具体意义、生理内涵、发病机制等问题,历代《伤寒论》注家或从经络、或从表里位置、或从三焦解说,各执一词,见仁见智。而近人则喜用“枢机”之名而探究“枢机”之义。
上一篇:16种食物,助你赶走体内湿气
下一篇:老人节日期间应强化防病意识
近期更新
- 唐代著名医学家王冰的养生之术
- 睡眠不好可能是床垫、枕头不合适
- 冬至后养生秋冬养阴还要辅助养阳
- 加强防寒保暖 避免患病或病情复发
- 大寒节气养生进补已到尾声
- 中医之肺 孩子呼吸清阳之气
- 秋冬进补要因人因病因时而异
- 十二生肖动物们养生功法
- 大寒后宜温补养生
- 驱寒养生第一方
- 疾病辅助治疗 几种足浴配方
- 冬天增强五脏之气提高免疫力
- 炎夏易患暑热感冒 如何预防夏季感冒
- 寒冬养生长寿秘诀
- 亚健康身体虚 应该“补一补”
- 冬季对鼻的防护防感冒预防呼吸道感染
- 中医按摩治病手法“拍打法”
- 慢性疾病 勿忘膏方
- 5种梦境反映你的健康状态
- 冬天更容易“上火”
- 冬病夏治晚治几天也无妨
- 根据体质品晨茶
- 药渣可榨出药汁
- 冬至进补有讲究
- 冬天热敷疗法
- 自制水果酵素真能减肥养颜吗
- 中医湿病分类辨证施治
- 养生把规律生活养成习惯自然
- 常做“养生功”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
- 中医治口干症 扶脾益胃滋阴生津
- 胖人瘦人体型冬季养生方法
- 黑色食品养肾 吃法有讲究
- 教你看懂“十二时辰养生法”
- 每日“六转”防治疾病
- 大寒将至养生保健也要随之“转轨”
- 老年人阳虚 冬季护头脚
- 中华传统保健医疗 膏方进补
- 三九养生要点 来年无病痛
- 小寒大寒节气 顺四时而适寒暑
- 食术思药 中医养生
- 一日品茶也分“秋冬季”
- 一日之“夏”饮茶分为两个阶段
- 消除疲劳恢复精力 夫妻互按摩法
- 妇人以肝为先天
- 人为什么会得癌症
- 静可以益寿 勤可以致寿考
- 中医药界的国宝级人物的名方
- 缺觉一周长两斤 熬夜疲惫还催肥
- 亲自动手调制私家茶包
- 护嗓养生妙招让你清凉一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