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气管炎咳喘 青龙苏黄止咳饮

慢性支气管炎是支气管黏膜及其周围组织因病毒和细菌反复感染形成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病理学特点为支气管腺体增生和黏膜分泌增多。病情缓慢进行性进展,可并发阻塞性肺气肿,肺间质纤维化,肺动脉高压和肺源性心脏病。发病年龄以中老年居多,以咳嗽、咳痰或伴气喘反复发作,每年持续3个月,连续2年以上为主要临床表现,但症状可常年持续存在,冬春季节发作较多,夏秋季节逐渐缓解。

本病属于中医之“咳嗽”“肺胀”“哮喘”等范畴。慢性支气管炎的主要病机为外感风邪,脾失健运,痰饮内停,肺气不降,肾不纳气。冬春季节受寒冷气候变化的影响,老年人容易感受风邪,侵袭皮毛,肺卫失调,咳嗽发热,重者气喘痰鸣;久咳伤肺,肺气亏虚,咳嗽不止,伤及气阴,阴虚肺燥,形成慢支咳喘;脾为生痰之源,肺为储痰之器,肺脾气虚,脾虚生痰,痰饮内停,阻塞气道,外受风寒,引发夙根,致咳喘反复发作;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肺病日久,累及于肾,肺肾同源,肾不纳气,气短而喘,遗尿腰酸;肺肾阴虚,潮热盗汗,咳痰带血丝;脾肾阳虚,咳喘痰多白色黏稠,怕冷腰酸,或伴阳痿早泄,或妇女白带增多,月经稀发;病之后期,阴阳气血俱衰,病情逐渐发展为肺心同病或心脑同病的进展态势,病情日渐严重。

裴正学教授认为风邪犯肺,肺病日久,必伤于肾,此为“金水相生”。甘肃地属西北,北为寒水之源,西乃燥金之地,老年慢性支气管炎主要责之于年老体质虚弱和肺、脾、肾脏腑功能失调,易受外感六淫、饮食劳倦、起居不慎、长期吸烟等诱发本病。体质虚弱,痰湿瘀阻是本病之病理基础,正气亏虚,脏腑功能失调,阴阳气血俱衰为本,痰湿外邪为标,本虚而标实。病初以实证为主,外感风邪,痰湿阻肺,或痰热蕴肺之证型;病之中后期以虚多见,但常常虚实夹杂,病情演变为肺脾气虚,或肺肾阴虚,或脾肾阳虚,或阴阳俱虚的复杂局面。

裴正学认为治病必求于本。病之初期,感受风寒,肺失宣降,出现咳嗽咯痰白色多泡沫,寒邪入里很快化热,痰热蕴肺,肺气不利。治以宣肺解表,清肺化痰,降气止咳,他以自拟青龙苏黄止咳饮加减,对急、慢性性支气管炎发作期,咳嗽气喘,胸满气粗,痰黄黏稠,或咯痰稀白,咽喉肿痛,发热口渴,小便黄,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滑数者可获满意疗效。

青龙苏黄止咳饮

组成:麻黄10克,杏仁10克,生石膏30克,生甘草6克,干姜6克,细辛3克,五味子3克,半夏6克,苏子10克,黄芩10克,前胡10克,桂枝10克,桑白皮15克,紫菀10克,款冬花10克,金银花15克,鱼腥草20克,桔梗20克,地龙20克。

用法:加水1000毫升先浸泡1小时,武火煎煮10分钟后改用文火煎煮20分钟,取汁200毫升;加水再煎煮20分钟,取汁200毫升,混匀分2次服完。服药期间禁食辛辣油腻饮食。

功效:宣肺解表,清肺化痰,降气止咳。

主治:上呼吸道感染,急、慢性支气管炎以及支气管哮喘。

病之初期,中医认为风寒客肺,肺失宣降,咳嗽气喘痰多,发热身痛,咯吐白色泡沫样痰。西医诊断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此时延误治疗,风寒之邪,传经入里化热,咳痰黏稠,发热胸闷气短,喘促痰鸣,肺部听诊可闻及干湿性罗音或痰鸣音,拍片可见肺实变或肺气肿征象,西医诊断为支气管哮喘。中医辨证为痰热蕴肺,肺气不降。治以宣肺解表,清肺化痰,降气止咳。选方自拟方青龙苏黄止咳饮加减。本方为《伤寒论》小青龙汤、麻杏石甘汤加味化裁而成。《伤寒论》云:“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 “太阳病发汗后,喘家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主之”。以上三条经文明确阐述了支气管炎咳、喘、痰、满的病机特点。小青龙汤解表化饮,麻杏石甘汤宣肺泄热而止喘;方中麻黄、桂枝发汗解表,开腠理而见阳光;杏仁、苏子降气化痰止咳;干姜、细辛、半夏辛温化饮,缓解支气管平滑肌痉挛以止咳平喘;五味子量少仅为3克,收敛肺气,滋阴止咳;黄芩、桑白皮、金银花、鱼腥草清热解毒以消炎止咳平喘;生石膏甘寒,清热泻火以清里热;紫菀、款冬花、前胡止咳化痰;桔梗、甘草为舟楫,载药上行;地龙活血脉,解肌痉,祛中风,治疗支气管痉挛而达到平喘之目的。裴教授谓:“麻杏石甘,姜辛味半,苏黄桑杏花伴草,外感哮喘服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