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开苦降寒热平调治浅表性胃炎 脾胃为气机升降之枢纽

马骏是第2~5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博士生导师,安徽省国医名师;“理清温润通补”理论是马骏在长期从事脾胃病证治过程中总结出来的,疗效显著。现将马骏的学术经验及相关临证验案介绍给广大读者,以期对指导治疗脾胃病临床有所裨益。

【脾胃为气机升降之枢纽】

脾主升,胃主降,脾气不升,不仅不能助胃进一步消化,而且其吸收转输水谷精微和水液的功能亦发生障碍,同时其统摄、升提内脏的功能也不能正常完成。胃气不降,则传化无度,壅滞成病,不仅饮食不能顺利下行,而且经初步消化后的水谷精微物质,亦不能正常移交小肠,以供脾胃转输周身。脾胃升降失司,主要表现为升降不及、升降反作、升降失调三个方面。马骏认为脾胃升降失常的病机有如下特点:

①脾气不升常可导致阴火上冲。

②脾气不升,脾不统血,可致呕血、便血等发生。

③脾气不升,胃气不降,运化转输无能,则可导致痰饮、湿、积食等病理产物形成,出现多种虚实夹杂的胃肠病症,甚至波及他脏而发生病变。

④脾胃升降失常,则水谷不能化生气血,而渐致气血双亏,精气衰少甚至全身衰竭。

马骏强调,治疗慢性胃炎,要紧扣胃喜降恶逆、喜通恶滞、喜润恶燥的生理特性,审证求因,辨证论治。马骏将慢性胃炎治法要点概括为“理”“清”“温”“润”“通”“补”六个方面。

理 即是用理气的方药,疏理瘀滞之胃气。“理”包含有二个方面的内容:①疏肝理气,此法主要用于因肝气不舒,失其疏泄之能而造成的胃气瘀滞之证,其病因多有情志失调为患,症见情志不遂,胸胁不舒,嗳气、太息,胃脘痞满或胀满,脉弦,或伴有心烦、失眠、口苦等,治疗重在疏肝解郁,调畅胃气。②理气和胃,此法主要用于久患胃病,或因它病致使胃气虚弱,气滞留胃脘、纳运不健之证,多为虚实夹杂,既有气滞,又见有(胃)气虚,临床多见于慢性胃炎病程久者、糖尿病病人或患有其它慢性病者,症见胃脘痞满、隐痛,纳差、早饱,食后胃胀,嗳气等。马骏多以辛开苦降、补泻同施主之。

通 即是用具有化积导滞或通腑泻下的方药来疏通胃气,恢复肠胃的通降功能,此法主要用于因有形之物如饮食积滞、痰浊水饮等阻滞胃气,致使胃气不降的病症,此法也包括二个方面内容:①化积导滞,主要是饮食积滞、痰浊水饮等阻滞胃气。②由于积滞在肠,浊气、糟粕不能排除体外而瘀积于中焦,致使胃气不降而失通和,症见脘腹胀满或疼痛,嗳气或矢气或排便后症减,纳呆,便秘,舌苔厚腻,脉沉实或滑者,先生以理气通腑、泻积导滞为大法,待症状消失或明显减轻后,再以健脾和胃之法调理。

清 即是用具有清热作用的方药治疗胃中有热而致胃失和降或胃络受损的病症。其中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①清热泻火,主要用于胃火炽盛的病症,此证多见于素体阳盛,又因嗜食辛辣,或饮烈酒,或气郁化火,症见胃脘灼热疼痛,喜凉饮,口干唇红,或有牙龈肿痛,舌红苔黄或黄腻,脉数。②清热利湿,主要用于湿热蕴中,阻遏胃气,症见胃脘痞满或隐痛,口干或黏滞不爽,或口中有秽浊之气,纳差、舌苔厚腻,脉濡或濡数。

润 即是使用具有滋阴生津作用的方药治疗胃阴亏虚、胃失和降的病症,此证见于素体胃阴不足,或因热病或由胃火损伤胃阴,其中包括胃阴不足和胃热伤阴两个方面,前者症见胃脘痞满、食难消化,或饥而不欲食,或稍食胃即不舒,口干、舌红少津,脉细,马骏多用甘寒滋养法;后者主要用于既有胃阴不足,又有胃热表现的病症,症见胃脘嘈杂、痞满、隐痛或绵绵而痛,或有灼热感,口干喜饮,舌红少苔,脉细数。马骏多用清热益气,养阴生津法。

温 即是用具有温中补阳的药物治疗胃寒证,此类包括温胃散寒和温中健脾(胃)两个方面,前者主要用于脾胃虚损不甚,缘有受外寒或过渡饮冷,导致胃阳受遏受损,胃络拘急,气滞血瘀的病证。此多见于素患慢性胃炎,因受寒饮冷而致病情复发或加重,症见胃脘拘急疼痛,得温痛减,伴胃脘胀满或痞满,面色发青,肢冷,口不渴或口泛清水,食欲多正常,苔白,脉沉紧或弦,对于此证,马骏多用温胃理气、活血祛瘀法治疗。后者主要是素体脾胃虚寒,中阳不振,症见形寒肢冷,胃脘隐痛或绵绵作痛,受寒或劳累后症显,喜温恶寒,饮食不振或正常,但不耐冷饮,大便常不成形,舌胖大或有齿痕,脉细弱,对于此证,马骏多用温中补虚、健脾理气法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