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脘痛 验方枳实益胃汤
王道坤,男, 1941年生,甘肃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首届甘肃省名中医,第三、第五、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临床特聘专家。王道坤教授深入研究伤寒、易水、温补等学派,临证衷中参西,既善攻邪,又娴扶正,活用“风火痰瘀”理论辨治疑难病症,临床诊疗涉及内、外、妇、儿,尤对脾胃疾病见解独到。主要著作有《医宗真髓》《决生死秘要》及《新脾胃论》等。
组成:枳实15克,生地黄15~30克,麦冬12克,玉竹12克,北沙参15克,石斛12克,天花粉15克,芦根12~30克,甘草6克,冰糖3克。
功效:滋阴益胃,清热生津,通降胃腑。
主治:因胃阴亏虚,阴虚内热,胃腑不通所致的胃脘痛。症见胃脘灼热疼痛、口干舌燥、渴喜冷饮、嘈杂易饥,大便干结,舌红少苔,或有裂纹,或花剥苔,脉细数。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饭后1小时服。
方解:胃脘痛是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症的病证,王道坤认为对于胃阴亏虚、阴虚内热、胃腑不通所致的胃脘痛,总治则为“通则不痛”。胃腑是五脏六腑之大源,治疗上顺应胃腑“通”的生理特点,以“通”为补,使其保持正常的功能状态。正如《内景综要》云:“五脏藏精不泻,满而不能实,故以守为补焉;六腑传化而不藏,实而不能满,故以通为补焉。”故方中运用辛行苦降之枳实,通降胃腑。近代名老中医董建华认为:“只有津液来复,胃气才能下行。”王道坤据此在益胃汤基础上加入石斛、芦根、天花粉以增强益胃生津之力,所以在治疗上形成了滋、清、通并用的治疗原则。全方滋中有清,清中有通,形成治疗胃脘痛之枳实益胃汤组方。方中生地、麦冬滋阴益胃,兼以润肠通腑为君药;北沙参、玉竹、石斛、天花粉、芦根助君药清热生津共为臣药;枳实善能破气消积、化痰导滞,实为通降胃腑之关键药物,并且可去补养药之滋腻,为佐药;甘草及冰糖调和诸药,为使药。全方共奏滋阴益胃,清热生津,通降胃腑之功。
临证加减:若见胃脘痛连及胸胁、心烦易怒、泛吐酸苦属肝胃不和者,酌加佛手、香橼、延胡索、川楝子;若见食后胃脘胀痛属食滞胃脘者,酌加炒鸡内金、焦六神曲、焦山楂;若见五心烦热、骨蒸潮热、遗精盗汗属阴虚火旺者,酌加醋龟甲、地骨皮、制鳖甲;若见气短乏力、自汗频频属气虚者,酌加太子参、西洋参、醋五味子;若见腹部胀痛、大便秘结不通属热结津亏、肠燥便秘者,宜加大生地黄用量,酌加大黄(后下)、元明粉(烊化)、玄参、白芍。 (甘肃中医药大学王道坤名医工作室王韶康 段永强 安小平共同整理)
来源:中国中医报
上一篇:中医分型治结核
近期更新
- 唐代著名医学家王冰的养生之术
- 睡眠不好可能是床垫、枕头不合适
- 冬至后养生秋冬养阴还要辅助养阳
- 加强防寒保暖 避免患病或病情复发
- 大寒节气养生进补已到尾声
- 中医之肺 孩子呼吸清阳之气
- 秋冬进补要因人因病因时而异
- 十二生肖动物们养生功法
- 大寒后宜温补养生
- 驱寒养生第一方
- 疾病辅助治疗 几种足浴配方
- 冬天增强五脏之气提高免疫力
- 炎夏易患暑热感冒 如何预防夏季感冒
- 寒冬养生长寿秘诀
- 亚健康身体虚 应该“补一补”
- 冬季对鼻的防护防感冒预防呼吸道感染
- 中医按摩治病手法“拍打法”
- 慢性疾病 勿忘膏方
- 5种梦境反映你的健康状态
- 冬天更容易“上火”
- 冬病夏治晚治几天也无妨
- 根据体质品晨茶
- 药渣可榨出药汁
- 冬至进补有讲究
- 冬天热敷疗法
- 自制水果酵素真能减肥养颜吗
- 中医湿病分类辨证施治
- 养生把规律生活养成习惯自然
- 常做“养生功”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
- 中医治口干症 扶脾益胃滋阴生津
- 胖人瘦人体型冬季养生方法
- 黑色食品养肾 吃法有讲究
- 教你看懂“十二时辰养生法”
- 每日“六转”防治疾病
- 大寒将至养生保健也要随之“转轨”
- 老年人阳虚 冬季护头脚
- 中华传统保健医疗 膏方进补
- 三九养生要点 来年无病痛
- 小寒大寒节气 顺四时而适寒暑
- 食术思药 中医养生
- 一日品茶也分“秋冬季”
- 一日之“夏”饮茶分为两个阶段
- 消除疲劳恢复精力 夫妻互按摩法
- 妇人以肝为先天
- 人为什么会得癌症
- 静可以益寿 勤可以致寿考
- 中医药界的国宝级人物的名方
- 缺觉一周长两斤 熬夜疲惫还催肥
- 亲自动手调制私家茶包
- 护嗓养生妙招让你清凉一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