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转胃病病理改变

  李佃贵教授擅长于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的治疗。李教授认为,慢性胃病病程较长,病机错综复杂,很难以一方一法取效,必须谨守病机,治疗上顺应,恢复脾胃的生理特性,截断逆转胃病病理改变,多法并用方可取效。

  治疗大法

  化浊解毒法 慢性萎缩性胃炎,尤其是伴有重度肠上皮化生和不典型增生者,被视为癌前病变,癌变率可达1.9%~5.4%。李佃贵教授依据客观理论基础和长期的临床实践经验提出了化浊解毒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辨治观点。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多因情致不舒,饮食内伤,导致肝气不舒,气滞犯胃(脾),脾失健运,胃失和降。脾失健运则水谷不化,水反为湿,谷反为滞,日久积为湿浊;胃失和降则胃热内蕴,日久热盛为毒,最终浊毒相互搏结为害,气滞、血瘀、湿阻、浊聚、痰结、食积、火郁、阴伤、阳衰等诸证蜂起。治疗上应首先化浊解毒,以防癌变。药用黄芩、黄连、苦参、藿香、砂仁、茵陈,并随病情轻重加减用药。轻度肠上皮化生和不典型增生者用白花蛇舌草、半枝莲、半边莲;肠上皮化生和不典型增生属中度者用黄药子、白英;不完全型大肠上皮化生和重度不典型增生或疑为癌变者药用三棱、皂角刺、王不留行,甚或用全虫、蜈蚣、虻虫防癌抗癌。瓜蒌皮和生薏苡仁药性平和,且现代医学证明也可逆转肠上皮化生和不典型增生,可加用。经临床验证,采用此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可截断大部分癌前病变的继续发展,甚或逆转。

  养肝和胃(脾)法 本病病程较长,久虚不复,木本克土,此时更是乘虚而入,所以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抓住病人主要临床表现,四诊合参,联系有关脏腑,确定诊断,从实践中摸索出固护正气之养肝和胃(脾)法,恢复肝胃(脾)正常生理功能。养肝和胃(脾)法适用于胃脘隐痛、胃中痞塞、嗳气、纳呆、食少、腹胀、体重下降等消化道症状,上腹多伴有明显压痛,舌质多为紫红、紫暗,舌苔黄厚腻、薄黄或根部黄厚腻,脉弦滑。临床多采用百合乌药散合当归芍药散。若脾胃气虚则兼加太子参、山药、扁豆、薏苡仁健脾益气助运;脾胃阳虚兼加荜茇、高良姜以温运;胃阴虚加用沙参、麦冬、石斛、玉竹、天花粉等滋阴助运。

  疏肝理气法 慢性胃病患者多因情志不舒,肝气郁滞,气滞犯胃,引起胃病,胃病的痛苦症状反过来又影响患者情绪,甚则悲哀厌世,加重病情。这时不但要在思想上开导患者,还要运用疏肝理气法,以畅达气机。疏肝理气法适用于脘胁胀满、胸闷、善太息、精神抑郁、甚则急躁易怒、头眩或上腹痞满、嗳气、纳呆、恶心呕吐、口苦、大便溏泄,舌红苔薄黄,脉弦细。临床常用枳实术散加川厚朴、姜黄。辨证加用能升降诸气的三焦气分药广木香;功善行气宽胸利膈之瓜蒌、薤白;畅达中焦之槟榔、莱菔子;行气散结之荔枝核、乌药。如此三焦气治,气行则血行,气血调和,病易恢复。若气郁化火,以口干、口苦为主要表现者,取龙胆泻肝汤之意,选用龙胆草、黄芩、栀子,清泻肝火;以大便秘结不通为主要表现者少加入芦荟泻下清肝。

  和胃降逆法 由于饮食不调,胃火上逆,或痰浊中阻使胃的通降功能受阻,则胃失和降,胃气上逆。症见胃脘部胀满作痛,嗳气、恶心、呕吐、呃逆,不思饮食。临床常用香苏散。因胃气上逆而嗳气明显者加丁香、竹茹、旋覆花、代赭石加强和胃降逆之力。

  活血止痛法 慢性胃病患者病程较长,“胃痛久发,必有聚瘀”,董建华教授在治疗本病时也指出:不一定要见舌质紫黯才用活血化瘀之药,既然是慢性,从病机分析入手,其实就有血运不畅存在,遣方用药时,佐以活血通络之品才可灵通。活血止痛法适用于慢性胃病病程较久,以疼痛为主要表现的患者。临床常用失笑散加元胡、白芷。

  清心和胃法 胃为阳腑,生理上非热不能化食,病理上阳道实,易从热化。若多种因素造成胃失和降,饮食不化,积于胃脘,日久化热,热郁胃脘则胃中热,甚则疼痛。清心和胃法适用于以烧心为典型表现的慢性胃炎患者。用药要在清胃热的基础上辅以化湿、理气畅中之品。清热药常用生石膏、黄连、栀子等。湿重者选加砂仁、紫豆蔻、藿香、佩兰、荷叶、茵陈、滑石等化湿药;热盛化毒而出现肠化、不典型增生等癌前病变者选加白花蛇舌草、半枝莲、半边莲、虎杖等清热解毒之品。理气药常用香橼、佛手等平和之品。热消湿除,气畅纳化则症状自除。若患者伴有明显反酸,喜加用瓦楞粉、乌贼骨制酸。

  用药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