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现代名老中医经验的肺痿病因病机及证素规律研究
肺痿为咳喘日久不愈, 肺气受损, 津液耗伤, 肺 叶痿弱不用的一种慢性虚损性疾病 [1 ] 。西医对本 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确定, 亦缺乏疗效确切的 干预措施。中医诊治肺痿经验丰富, 尤其现代名老 中医对肺痿病因病机等方面的理论认识具有较高的 学术价值。因此, 本文基于“现代名老中医肺病数 据库” 和 “期刊中医肺病数据库” , 建立“现代名老中 医诊治肺痿文献研究数据库” , 对肺痿的病因病机 及证素规律进行分析, 为丰富肺痿病因病机理论提 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 1 资料
1. 1. 1 文献来源 “现代名老中医肺病数据 库” ( 1911 ~ 2011 年) 和“期刊中医肺病数据库” ( 1989 ~2012 年) 。
1. 1. 2 纳入标准 1911 年至 1990 年从事临 床一线工作 30 年以上、 著有肺系疾病相关著作或发 表文章并具有一定学术影响力的名老中医及诊治肺 痿的相关文献; 1990 年至 2012 年第一批至第四批 全国名老中医诊治肺痿的相关文献。
1. 1. 3 排除标准 重复发表或出版的文献只 取 1 篇; 科普类的文章。
1. 2 方法
1. 2. 1 数据库建立 基于已建立的“现代名 老中医肺病数据库” 和“期刊肺病数据库” , 以“肺 痿” 为关键词进行检索, 采用 EXCEL 软件建立“现 代名老中医诊治肺痿文献研究数据库” , 数据库包 括病名、 病因、 病机、 证素、 证候等内容。
1. 2. 2 病因病机术语的规范 参照《中医药 学名词》 [2 ] 和 《中医大辞典》 [3 ] 规范病因病机名称。
1. 2. 3 证素的提取与规范 参照《证素辨证 学》 [4 ] 提取证素, 如肺气阴两虚提取病位证素“肺” , 病性证素 “气虚 ” “阴虚” 。
1. 2. 4 统计学方法 利用 SPSS19. 0 软件对肺 痿的病因、 病机、 证素进行频次频率统计分析。
2 结果
2. 1 病因分布
病因数据 174 条共 13 种, 其中内因 5 种, 分别 是内伤( 40. 2%) 、 体虚( 37. 4%) 、 痰邪( 13. 2%) 、 瘀 血( 6. 3%) 和久病( 5. 2%) ; 外因 6 种, 依次为热邪 ( 19. 0%) 、外 感 ( 10. 9%) 、燥 邪 ( 9. 2%) 、寒 邪 ( 5. 2%) 、 风邪( 1. 7%) 、 湿邪( 1. 0%) ; 不内外因 2 种, 分别是电离辐射( 5. 2%) 和误治( 2. 9%) 。
2. 2 病机分布
表 1 显示, 病机数据 244 条共 35 种。以气阴两 虚、 痰热壅肺、 表虚、 热盛津伤、 肺络痹阻、 气虚、 肺胃 阴虚、 肺阴虚、 本虚标实较为常见。
2. 3 证素分布及组合规律
2. 3. 1 证素分布 表 2、 3 显示, 提取病性证素 12 个, 病位证素 6 个。病性证素以阴虚、 气虚、 痰出 现频率较高。病位证素以肺为主, 涉及表、 肾、 脾、 胃、 心。
2. 3. 3 证素组合类型 表 5 显示, 在两证素组 合形式中阴虚 + 肺、 气虚 + 肺出现比率较高, 三证素 组合形式中气虚 + 阴虚 + 肺、 痰 + 热 + 肺、 阴虚 + 肺 + 胃、 痰 + 血瘀 + 肺、 阴虚 + 肺 + 肾、 气虚 + 肺 + 脾等类型出现比率较高。
2. 3. 5 两病性证素与病位证素组合分布 以 气虚 + 阴虚( 35. 4%) 、 痰 + 热( 27. 6%) 、 痰 + 瘀 ( 11. 0%) 的出现频次较高, 其次尚有风 + 寒、 热 + 毒、 风 + 热、 阴虚 + 燥、 气虚 + 湿的组合形式, 其病位 都为肺。
3 讨论
肺痿病因多样、 病机复杂, 为多种肺系疾病转归 的结局, 难以用单一病因病机阐明 。《金匮要略心 典》 [5 ] 论肺痿以肺虚为本, 有虚热、 虚寒之分 。《实 用中医内科学》 [6 ] 认为, 肺不伤则不痿, 肺痈、 肺痨、 哮喘、 久嗽等日久伤肺, 均可转化为肺痿。病因病机 可概括为肺有燥热和肺气虚冷 。《今日中医内 科》 [7 ] 认为, 肺痿之病因包括原发病因即肺燥津伤 和肺气虚冷、 继发病因即瘀血内阻和痰浊热毒蕴结、 诱发因素包括失治、 误治等。病机以燥邪伤肺、 痰浊 阻肺、 气滞血瘀、 肺阴亏损、 肺气虚寒、 气阴两虚、 阴 阳俱损为常见。 现代名老中医对肺痿病因病机的认识与专著论 述 [1, 6- 9 ] 表述虽不完全相同, 但认识基本一致, 且不 乏独到之处。如本组资料所出现的病因中, 电离辐 射在以往专著论述 [1, 6- 9 ] 中鲜有报道。有学者认为, 电离辐射属火邪, 易耗气伤津, 造成机体气虚、 阴虚、 血热、 血瘀等病理变化; 且肺为娇脏, 是人体对电离 辐射最敏感的器官之一 [10 ] 。故外感电离辐射可致 肺热血瘀、 气阴两伤、 肺失宣肃、 久病入络、 气血凝 滞, 最后而致肺纤维化 [11 ] 。本组资料所出现的常见 病机中, 表虚在上述专著 [1, 6- 9 ] 中未明确提及, 但肺 痿基本病机之一为肺气虚损, 由于肺主气, 司呼吸, 外合皮毛, 职司卫外, 故肺气虚损则卫表不固, 每易 感受外邪而发病。 “证素” 是通过对“证候” ( 症状、 体征等病理信 息) 的辨识而确定的病位和病性, 是构成“证名” 的 基本要素 [12 ] 。本研究提取病位证素 6 个, 以肺为 主, 涉及表、 肾、 脾、 胃、 心; 病性证素 12 个, 以阴虚、 气虚、 痰、 热、 阳虚、 瘀血出现频率较高。 由肺痿的病位证素分布可见, 肺痿的病变主脏 在肺, 可涉及脾胃、 肾、 心, 感受外邪时亦可兼有表 证。肺痿发病总由肺虚、 津气耗伤、 肺叶枯萎而致。 然脾胃为气血津液生化之源, 脾胃虚弱则无以生化、 布散津液, 肺叶枯萎不用。肾主水、 肺行水且“肺为 气之主, 肾为气之根” 。生理上肺肾二脏具有金水 相生的互资关系, 若肾气不足、 气不化津、 或肾阴亏 耗、 肺失濡养亦可发生肺痿。本病久病不愈每多影 响到心。因肺朝百脉, 心脉上通于肺, 肺气治理调节 心血之运行; 心肾生理上相互既济, 心阳根于肾阳, 故心之阳气盛衰与先天肾气及后天呼吸之气密切相 关, 肺肾俱虚可导致心气、 心阳衰惫。
肺痿的病性证素涉及虚实两端, 虚证的病性证 素主要是阴虚、 气虚和阳虚; 实证常见的证素为痰、 热和瘀血。肺痿以阴虚、 气虚为主, 可由肺津渐涸、 阴损及阳, 见肺气虚寒或阴阳两虚之证。肺主气, 主 行水, 肺气虚不能温摄津液, 则脾胃上输于肺之津液 反聚而生痰。或有阴虚于内, 蕴久郁而化热, 致肺失 清肃。多种病因病机均可致瘀血产生, 或气虚无力 推动血行, 或津亏之血脉虚涩。瘀血一旦形成, 可与 痰相互为患, 每使病情缠绵难愈。
证素组合反映疾病的病因病机和演变规律。本 组资料证素的组合显示, 肺痿病性以阴虚、 气虚为 主, 可阴损及阳, 出现阴阳两虚的病理变化。气虚多 与肺、 脾胃、 肾相关, 阴虚多与肺、 胃、 肾相关, 阳虚多与肺、 肾、 心、 脾相关。两病性组合以气虚 + 阴虚、 痰 + 热、 痰 + 瘀出现频次较高, 揭示了证素之间存在 内在的相关性。
综上所述, 肺痿的病因以内伤、 体虚、 热邪、 痰邪 常见, 病机以气阴两虚、 痰热壅肺常见。病性证素以 阴虚、 气虚、 痰、 热、 阳虚为主, 病位证素主要为肺, 涉 及脾胃、 肾、 心。提示肺痿的发生多因体虚或久病迁 延、 失治、 误治, 或表虚卫外不固, 每易感受燥邪、 热 邪或寒邪等外邪, 导致肺燥津伤或肺气虚冷、 肺叶痿 弱不用而发本病。
参考文献:
[1] 中华中医药学会. 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 [M] . 北京: 中 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8:19.
[2]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 中医药学名词[ M] . 北京: 科学技 术出版社, 2005.
[3] 中国中医研究院. 中医大辞典[M] . 2 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 版社, 2006.
1 资料与方法
1. 1 资料
1. 1. 1 文献来源 “现代名老中医肺病数据 库” ( 1911 ~ 2011 年) 和“期刊中医肺病数据库” ( 1989 ~2012 年) 。
1. 1. 2 纳入标准 1911 年至 1990 年从事临 床一线工作 30 年以上、 著有肺系疾病相关著作或发 表文章并具有一定学术影响力的名老中医及诊治肺 痿的相关文献; 1990 年至 2012 年第一批至第四批 全国名老中医诊治肺痿的相关文献。
1. 1. 3 排除标准 重复发表或出版的文献只 取 1 篇; 科普类的文章。
1. 2 方法
1. 2. 1 数据库建立 基于已建立的“现代名 老中医肺病数据库” 和“期刊肺病数据库” , 以“肺 痿” 为关键词进行检索, 采用 EXCEL 软件建立“现 代名老中医诊治肺痿文献研究数据库” , 数据库包 括病名、 病因、 病机、 证素、 证候等内容。
1. 2. 2 病因病机术语的规范 参照《中医药 学名词》 [2 ] 和 《中医大辞典》 [3 ] 规范病因病机名称。
1. 2. 3 证素的提取与规范 参照《证素辨证 学》 [4 ] 提取证素, 如肺气阴两虚提取病位证素“肺” , 病性证素 “气虚 ” “阴虚” 。
1. 2. 4 统计学方法 利用 SPSS19. 0 软件对肺 痿的病因、 病机、 证素进行频次频率统计分析。
2 结果
2. 1 病因分布
病因数据 174 条共 13 种, 其中内因 5 种, 分别 是内伤( 40. 2%) 、 体虚( 37. 4%) 、 痰邪( 13. 2%) 、 瘀 血( 6. 3%) 和久病( 5. 2%) ; 外因 6 种, 依次为热邪 ( 19. 0%) 、外 感 ( 10. 9%) 、燥 邪 ( 9. 2%) 、寒 邪 ( 5. 2%) 、 风邪( 1. 7%) 、 湿邪( 1. 0%) ; 不内外因 2 种, 分别是电离辐射( 5. 2%) 和误治( 2. 9%) 。
2. 2 病机分布
表 1 显示, 病机数据 244 条共 35 种。以气阴两 虚、 痰热壅肺、 表虚、 热盛津伤、 肺络痹阻、 气虚、 肺胃 阴虚、 肺阴虚、 本虚标实较为常见。
2. 3 证素分布及组合规律
2. 3. 1 证素分布 表 2、 3 显示, 提取病性证素 12 个, 病位证素 6 个。病性证素以阴虚、 气虚、 痰出 现频率较高。病位证素以肺为主, 涉及表、 肾、 脾、 胃、 心。
2. 3. 3 证素组合类型 表 5 显示, 在两证素组 合形式中阴虚 + 肺、 气虚 + 肺出现比率较高, 三证素 组合形式中气虚 + 阴虚 + 肺、 痰 + 热 + 肺、 阴虚 + 肺 + 胃、 痰 + 血瘀 + 肺、 阴虚 + 肺 + 肾、 气虚 + 肺 + 脾等类型出现比率较高。
2. 3. 5 两病性证素与病位证素组合分布 以 气虚 + 阴虚( 35. 4%) 、 痰 + 热( 27. 6%) 、 痰 + 瘀 ( 11. 0%) 的出现频次较高, 其次尚有风 + 寒、 热 + 毒、 风 + 热、 阴虚 + 燥、 气虚 + 湿的组合形式, 其病位 都为肺。
3 讨论
肺痿病因多样、 病机复杂, 为多种肺系疾病转归 的结局, 难以用单一病因病机阐明 。《金匮要略心 典》 [5 ] 论肺痿以肺虚为本, 有虚热、 虚寒之分 。《实 用中医内科学》 [6 ] 认为, 肺不伤则不痿, 肺痈、 肺痨、 哮喘、 久嗽等日久伤肺, 均可转化为肺痿。病因病机 可概括为肺有燥热和肺气虚冷 。《今日中医内 科》 [7 ] 认为, 肺痿之病因包括原发病因即肺燥津伤 和肺气虚冷、 继发病因即瘀血内阻和痰浊热毒蕴结、 诱发因素包括失治、 误治等。病机以燥邪伤肺、 痰浊 阻肺、 气滞血瘀、 肺阴亏损、 肺气虚寒、 气阴两虚、 阴 阳俱损为常见。 现代名老中医对肺痿病因病机的认识与专著论 述 [1, 6- 9 ] 表述虽不完全相同, 但认识基本一致, 且不 乏独到之处。如本组资料所出现的病因中, 电离辐 射在以往专著论述 [1, 6- 9 ] 中鲜有报道。有学者认为, 电离辐射属火邪, 易耗气伤津, 造成机体气虚、 阴虚、 血热、 血瘀等病理变化; 且肺为娇脏, 是人体对电离 辐射最敏感的器官之一 [10 ] 。故外感电离辐射可致 肺热血瘀、 气阴两伤、 肺失宣肃、 久病入络、 气血凝 滞, 最后而致肺纤维化 [11 ] 。本组资料所出现的常见 病机中, 表虚在上述专著 [1, 6- 9 ] 中未明确提及, 但肺 痿基本病机之一为肺气虚损, 由于肺主气, 司呼吸, 外合皮毛, 职司卫外, 故肺气虚损则卫表不固, 每易 感受外邪而发病。 “证素” 是通过对“证候” ( 症状、 体征等病理信 息) 的辨识而确定的病位和病性, 是构成“证名” 的 基本要素 [12 ] 。本研究提取病位证素 6 个, 以肺为 主, 涉及表、 肾、 脾、 胃、 心; 病性证素 12 个, 以阴虚、 气虚、 痰、 热、 阳虚、 瘀血出现频率较高。 由肺痿的病位证素分布可见, 肺痿的病变主脏 在肺, 可涉及脾胃、 肾、 心, 感受外邪时亦可兼有表 证。肺痿发病总由肺虚、 津气耗伤、 肺叶枯萎而致。 然脾胃为气血津液生化之源, 脾胃虚弱则无以生化、 布散津液, 肺叶枯萎不用。肾主水、 肺行水且“肺为 气之主, 肾为气之根” 。生理上肺肾二脏具有金水 相生的互资关系, 若肾气不足、 气不化津、 或肾阴亏 耗、 肺失濡养亦可发生肺痿。本病久病不愈每多影 响到心。因肺朝百脉, 心脉上通于肺, 肺气治理调节 心血之运行; 心肾生理上相互既济, 心阳根于肾阳, 故心之阳气盛衰与先天肾气及后天呼吸之气密切相 关, 肺肾俱虚可导致心气、 心阳衰惫。
肺痿的病性证素涉及虚实两端, 虚证的病性证 素主要是阴虚、 气虚和阳虚; 实证常见的证素为痰、 热和瘀血。肺痿以阴虚、 气虚为主, 可由肺津渐涸、 阴损及阳, 见肺气虚寒或阴阳两虚之证。肺主气, 主 行水, 肺气虚不能温摄津液, 则脾胃上输于肺之津液 反聚而生痰。或有阴虚于内, 蕴久郁而化热, 致肺失 清肃。多种病因病机均可致瘀血产生, 或气虚无力 推动血行, 或津亏之血脉虚涩。瘀血一旦形成, 可与 痰相互为患, 每使病情缠绵难愈。
证素组合反映疾病的病因病机和演变规律。本 组资料证素的组合显示, 肺痿病性以阴虚、 气虚为 主, 可阴损及阳, 出现阴阳两虚的病理变化。气虚多 与肺、 脾胃、 肾相关, 阴虚多与肺、 胃、 肾相关, 阳虚多与肺、 肾、 心、 脾相关。两病性组合以气虚 + 阴虚、 痰 + 热、 痰 + 瘀出现频次较高, 揭示了证素之间存在 内在的相关性。
综上所述, 肺痿的病因以内伤、 体虚、 热邪、 痰邪 常见, 病机以气阴两虚、 痰热壅肺常见。病性证素以 阴虚、 气虚、 痰、 热、 阳虚为主, 病位证素主要为肺, 涉 及脾胃、 肾、 心。提示肺痿的发生多因体虚或久病迁 延、 失治、 误治, 或表虚卫外不固, 每易感受燥邪、 热 邪或寒邪等外邪, 导致肺燥津伤或肺气虚冷、 肺叶痿 弱不用而发本病。
参考文献:
[1] 中华中医药学会. 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 [M] . 北京: 中 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8:19.
[2]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 中医药学名词[ M] . 北京: 科学技 术出版社, 2005.
[3] 中国中医研究院. 中医大辞典[M] . 2 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 版社, 2006.
上一篇:入秋后把养胃护胃进行到底
下一篇:调治慢支中药内服配合外敷验方
近期更新
- 唐代著名医学家王冰的养生之术
- 睡眠不好可能是床垫、枕头不合适
- 冬至后养生秋冬养阴还要辅助养阳
- 加强防寒保暖 避免患病或病情复发
- 大寒节气养生进补已到尾声
- 中医之肺 孩子呼吸清阳之气
- 秋冬进补要因人因病因时而异
- 十二生肖动物们养生功法
- 大寒后宜温补养生
- 驱寒养生第一方
- 疾病辅助治疗 几种足浴配方
- 冬天增强五脏之气提高免疫力
- 炎夏易患暑热感冒 如何预防夏季感冒
- 寒冬养生长寿秘诀
- 亚健康身体虚 应该“补一补”
- 冬季对鼻的防护防感冒预防呼吸道感染
- 中医按摩治病手法“拍打法”
- 慢性疾病 勿忘膏方
- 5种梦境反映你的健康状态
- 冬天更容易“上火”
- 冬病夏治晚治几天也无妨
- 根据体质品晨茶
- 药渣可榨出药汁
- 冬至进补有讲究
- 冬天热敷疗法
- 自制水果酵素真能减肥养颜吗
- 中医湿病分类辨证施治
- 养生把规律生活养成习惯自然
- 常做“养生功”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
- 中医治口干症 扶脾益胃滋阴生津
- 胖人瘦人体型冬季养生方法
- 黑色食品养肾 吃法有讲究
- 教你看懂“十二时辰养生法”
- 每日“六转”防治疾病
- 大寒将至养生保健也要随之“转轨”
- 老年人阳虚 冬季护头脚
- 中华传统保健医疗 膏方进补
- 三九养生要点 来年无病痛
- 小寒大寒节气 顺四时而适寒暑
- 食术思药 中医养生
- 一日品茶也分“秋冬季”
- 一日之“夏”饮茶分为两个阶段
- 消除疲劳恢复精力 夫妻互按摩法
- 妇人以肝为先天
- 人为什么会得癌症
- 静可以益寿 勤可以致寿考
- 中医药界的国宝级人物的名方
- 缺觉一周长两斤 熬夜疲惫还催肥
- 亲自动手调制私家茶包
- 护嗓养生妙招让你清凉一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