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德西从“脾胃虚寒夹滞”论治消化性溃疡

消化性溃疡是一种主要发生于胃和十二指肠的溃疡并具有反复发作倾向的常见慢性消化系统疾病。历代医家在治疗本病方面积累了大量宝贵经验,尤其是诸多当代名医,结合现代科学研究成果,对本病做了多方面的有益探索,为中医药防治消化性溃疡提供了新的思路。河南省中医院全国名老中医毛德西教授经多年临床实践,从脾胃虚寒夹滞立论辨治消化性溃疡,取得了显著的临床疗效。现将其辨证治疗思路及相关研究总结如下。

 

“虚”“滞”是贯穿消化性溃疡的突出病理特点

 

消化性溃疡可归属于中医学“胃脘痛”“嘈杂”“痞满”等病证范畴。毛德西指出,消化系统功能的正常依赖于脾胃生理功能的相互协调及肝胆疏泄功能的正常运作。脾胃健运,则气血生化有源;肝胆司职,则脾胃升降有序。

 

若饮食不节,如过食肥甘,恣食生冷,或饥饱失常、劳逸失度,则可损伤中气,致胃无以受纳腐熟,脾无以运化输布。如李东垣《脾胃论》所云:“夫饮食不节则胃病……胃既病则脾无所禀受……脾亦从而病焉;形体劳役则脾病……脾既病则与胃不能行津液。故亦从而病焉。”脾胃气虚既久,进而气损及阳,则形成脾胃虚寒之证。先天禀赋不足,素体阳气亏损,中焦失于温养,日久亦可致脾胃虚寒。脾胃虚寒,则运化不及,气血生化乏源,脏腑失于濡养,胃络失荣则痛;脾胃升降失常,气滞不行,壅阻中焦,胃络不通亦痛。故可出现以胃脘痛为主症的一组证候群,此即消化性溃疡发病的病理基础。在脾胃虚寒病机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如机体遭受不良的情志刺激,则可致肝失疏泄,气机郁滞;土虚木旺,肝气横逆,中焦受损,而成肝胃气滞;脾胃虚寒,运化失司,则水液不行,停聚体内,蕴为痰滞;胃失受纳,脾失运化,则食饮难消,渐成食滞;阳气亏虚,可致血行缓慢,瘀阻脉络,形成血滞。如此种种郁滞,在消化性溃疡发病中均可伴随脾胃虚寒先后发生。

 

基于以上认识,毛德西强调,在消化性溃疡的发病过程中,有两个突出的病理特点:一是“虚”,即脾胃阳气亏虚,因虚而生内寒;一是“滞”,指脾胃气滞,肝郁气滞或肝胃气滞,以及痰滞、湿滞、食滞、热滞、血滞等病理产物。前者是消化性溃疡的病理本质,后者是消化性溃疡的病理表象。概言之,消化性溃疡的病机可概括为虚寒夹滞,其病位在胃(肠),但与脾、肝(胆)等脏腑密切相关。

 

温中行滞是治疗消化性溃疡的根本法则

 

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指出,“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二者协同作用,方可完成饮食物的消化、吸收、传化及其精微的输布。《素问·宝命全形论》篇云:“土得木而达”,意即脾胃的正常纳化有赖于肝胆的疏泄功能。由于消化性溃疡的病机为脾胃虚寒夹滞,而脾气宜升,胃气宜降,升降的前提则在于气机的通畅,故毛德西指出,临证治疗本病时,应着眼于一个“通”字,总以调和脾胃、开其郁滞、复其升降为目的。而通之法,则灵活多变:健脾益气、温中散寒之为通,疏肝解郁、调理气机之为通,化痰除湿之为通,消食导滞之为通,化瘀通络亦为通。总之,临证治疗的目的即是消除脾胃的虚寒夹滞状态,恢复脾胃正常的受纳、腐熟、运化等功能,俾脾阳回复,虚寒得除,气机通畅,郁滞消散,则诸证不复存焉。《素问·藏气法时论》篇云:“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用苦泻之,甘补之”;“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据此,毛德西指出,临证时当以温中健脾、理气消滞作为治疗消化性溃疡的根本大法。

 

在具体应用温中行滞法治疗消化性溃疡时,还需掌握相应的临床指征。参考《中药新药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结合临床实际,课题组制定了脾胃虚寒夹滞证的诊断标准。主症:①胃痛隐隐,喜暖喜按,食少便溏,遇冷或劳累后易发作或加重;②空腹痛甚,得食痛减,食后腹胀;③舌质淡嫩,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苔薄白;④脉沉细弱或迟。次症:①遇情志不遂胃痛加重,或伴胸胁胀满,呃逆,嗳气;②胃脘满闷,嗳腐吞酸,恶心呕吐,舌苔厚腻;③胃痛持久,夜间痛甚,或见呕血,黑便,舌质淡暗,或有瘀点、瘀斑。上述主症①必须具备,再加上主症中的任何一项和次症中任何一项,即可诊断为消化性溃疡脾胃虚寒夹滞证,运用温中行滞法治疗。

 

安胃清幽方是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临床效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