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不寐症 基本方药方义分析

  不寐是以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类疾病,俗称失眠。患者多表现为入睡困难;或寐而易醒,醒后不能再寐;或寐而不酣、多梦等。历代医家对不寐均有论述,且治疗方法丰富。不寐的病机可总体概括为“阳不入阴,阴阳失交”,包括阴虚不能纳阳,或阳盛不得入阴。临床治疗多从气郁化火,扰动心神;胃气不和,痰热内扰;阴虚火旺,心肾不交;思虑劳倦,内伤心脾;心胆气虚,易惊善恐;瘀血停滞,血不养神等方面考虑。

  郭立中曾任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急难症研究所所长,博士研究生导师,主任医师,先后师从伤寒大家杜雨茂、肾病学家叶传蕙、国医大师周仲瑛等,擅长内科危急重症及疑难杂病的治疗,对不寐症的治疗有独到的见解。

  笔者有幸跟随郭立中学习,目睹其起初对于不寐患者亦按照传统方法进行辨证论治,多能获效,但效不持久,甚至个别患者仍效果不显,饱受不寐煎熬。郭立中进而潜心钻研这些病例,发现他们在临床表现上除难以入寐外,多伴有脚冷,即使口干口渴却饮水不多或渴喜热饮,舌淡胖苔水滑,甚至个别患者有明显畏寒、怕冷等阳虚征象,结合《伤寒论》白通汤、通脉四逆汤条文,深悟“阳不入阴,阴阳失交”中,还当有“阳气亏虚,阴寒内盛,格阳于上,阴阳不交”的情况,遂采取温潜浮阳、导龙入海的方法治疗,效如桴鼓,介绍如下。

  基本方药

  处方:制附子(先煎2小时)60克,炮姜30克,炙甘草5克,白术15克,砂仁(后下)15克,黄柏15克,木蝴蝶20克,生龙骨(先煎)、生牡蛎(先煎)各30克,生龙齿(先煎)30克,炒酸枣仁20克,朱茯神15克,桂枝30克。若患者盗汗明显,可将生龙骨、生牡蛎改为煅龙骨、煅牡蛎;头晕、耳鸣明显,加磁石(先煎)30克;失眠顽固,伴有心烦不安,加合欢皮15克,夜交藤20克。

  方义分析

  此方由当代扶阳大家卢崇汉四逆法加封髓丹、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加减而来。方中制附子、炮姜、炙甘草大补元阳,温暖肾水;炮姜苦降之性较强,可增强此方的温潜作用;砂仁、黄柏、炙甘草为封髓丹,可引导上浮之真阳归位,清末著名伤寒学家郑钦安谓之“乃纳气归肾之法……能治一切虚火上冲。”又加白术,配合炙甘草补土伏火,使元阳封藏,不致散失;木蝴蝶能加强封髓丹的潜下作用,可视为封髓丹的增效剂;龙骨、牡蛎、龙齿重镇安神,镇纳虚阳;龙骨、牡蛎同用,可交通阴阳,为治不寐之佳配;桂枝合甘草、龙骨、牡蛎,乃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之意,能镇纳心阳,治疗虚烦,兼桂枝能走肌表、上焦,驱散寒邪,为元阳归位宣通通路;辅以酸枣仁,益心养肝安神;朱茯神宁心安神,交通心肾。诸药共奏温潜浮阳、导龙入海、交通心肾之功。

  适用范围

  此方临床用于治疗阳气亏虚,阴寒内盛,格阳于上,心肾不交之不寐。证见入睡困难,或寐而易醒,多梦,伴双脚发凉,口淡不渴,或口渴而喜热饮,目暝倦卧,声低息短,少气懒言,身重畏寒,舌质淡胖有齿痕,苔白腻润滑,脉细无力或浮大而空,同时伴有咽干、口糜、牙龈肿痛等头面五官诸般虚火上浮之症。

  典型病例

  案例一:金某,女,72岁。2010年12月16日初诊。自述失眠多年,入睡困难,多梦易醒,醒后不能再寐,耳鸣如蝉,咳嗽时作,咯痰色白质稠,口干喜热饮,纳可,易汗,腰酸痛,下肢凉甚。小便点滴不畅,夜尿3次。大便日2~3次,质软,成形。既往有糖尿病、原发性高血压病史。刻诊见舌质淡红,体胖大,边有齿印,苔薄黄腻。左脉弦细,尺浮大;右脉紧。

  诊断:不寐(真阳下虚,虚火上浮,心肾失交)。

  处方:制附子(先煎2小时)60克,炮姜30克,炙甘草5克,炒白术15克,砂仁(后下)15克,黄柏15克,木蝴蝶20克,煅龙骨(先煎)、煅牡蛎(先煎)各30克,生龙齿(先煎)30克,炒酸枣仁20克,朱茯神15克,桂枝30克,磁石(先煎)30克。日1服,水煎2次,取汁300毫升,分早晚2次服。7服。晚上服药需睡前30分钟凉服。忌生冷、黏滑、辛辣刺激、酸涩等食品。

  2010年12月23日二诊:药后睡眠明显好转,腰酸消失,耳鸣减轻,口干不显,咳嗽时作,咯痰减少,易自汗,小便量少不畅,大便日2次,质常。舌黯,边有齿印,苔白腻。左脉弦细,尺浮细; 右脉弦,寸紧。初诊方改制附子(先煎2小时)90克,炮姜60克,磁石(先煎)60克。7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