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脏疾病 保肾气治病求本

肾脏疾病大多是疑难病证,病程长、治疗难、易复发、进展快、晚期多危重,建立中医肾病辨治体系,尤为重要。邹氏中医肾病第二代主要代表、国医大师邹燕勤教授强调肾气立论,整体调摄;注重运行血气,平衡阴阳;辨证首重虚实,治分三焦;治疗推崇和缓,平淡为法;用药轻灵平和,善用对药;施药多途并进,综合治疗,从而不断提高临床疗效。

邹燕勤教授,师承其父,一代名医邹云翔先生。邹云翔先生早在抗战期间就因治愈革命人士的肾病而声名鹊起,1954年江苏省中医院建院之初即在国内率先创立了肾脏炎研究小组。

肾气为本,五脏相关

肾气为本,不足发病,保肾气治病求本

先天之本,五脏之根 邹燕勤秉承父训,非常重视肾气的作用。肾气在人体的作用至关重要,肾是全身脏腑功能的化源,对人体的生长发育、预防疾病、健康延年等方面都是非常重要的。肾藏之元阴元阳是人体最宝贵的物质与最重要的功能。

肾气不足,发病内因 肾炎、肾病、肾衰发病的原因,总不越内、外因两端。内因主要是指人的肾气,外因是指外感诸邪、疮毒、药毒。肾气充足,一是指肾的精、气、阴、阳充盛,二是指肾阴、肾阳的功能正常。但凡肾气充足,即使外感六淫或疮毒,或使用常规剂量的肾毒性药物,一般都不会发生肾炎、肾病。肾炎发病与否决定因素在于肾气的强弱。

维护肾气,治病求本 邹燕勤强调,维护肾气,加强肾的气化功能,是治疗肾系疾病的根本原则。维护肾气的方法有三。一是在具体用药上,在辨证论治方中,可以根据脏腑亏损程度佐以益肾之品,如川续断、桑寄生(或槲寄生)、生地黄、山萸肉之类。其二,根据“阴阳互根”之理,每于温肾之剂中佐入制首乌、怀牛膝、白蒺藜之属,以达“阴中求阳”;在滋肾方中伍以淡附片、肉桂、仙灵脾等,以期“阳中求阴”,并少佐枳壳、佛手、陈皮等以防滞腻。其三,禁用苦寒、辛凉之品以免损伤、克伐肾气,必要时可以小剂量、短期服用,同时注意药物之间配合,以监制其偏。西药抗生素及磺胺类药物常伤肾气,邹燕勤告诫临床要慎用、少用,尽可能不用。

五脏相关,治肾不泥肾,注重整体调摄

邹云翔先生谓“肾脏有病,非特肾脏有损伤,即内脏各部门都不健全,抵抗力薄弱,才会发生肾脏病”。因此对肾炎水肿的治疗,邹燕勤多从肺、脾、肾三脏入手,以宣肺利水、健脾利水、温肾利水、补气行水、活血利水等为常用之法。邹云翔先生采用活血化瘀法治疗水肿,认为“温肾、行血、宣瘀,佐以通畅行气的药物,肾脏血流才不发生障碍”“各种慢性肾炎,中医治法都用补气养血,化瘀温肾整体的根本治疗,以增强抵抗力”,并提出,“五脏中肺与肾最为娇嫩与柔脆,凡是气候上的变化,物理上的刺激,情绪上的波动,外因与内因各方面,都能影响到肺脏与肾脏”。因此,治疗肾病绝不能拘泥于治肾,必须强调辨证施治,整体调摄,根据病情结合其他脏腑的治疗。例如,邹燕勤详细研究了肾与脾的关系,认为先天与后天的关系尤为密切,所以在辨证中脾肾气虚、脾肾阳虚、脾肾气阴两虚的治疗才能丝丝入扣。

运行血气,平衡阴阳

行气活血,经络通畅,重在化瘀通肾络

气血冲和,百病莫生 夫百病皆生于气,通过活血和络,以运行血气,达到增强肾气的目的,经络血气运行通畅,则百病不生。

补行宣降,重在气化 五脏之中,肾气乃根本,但与五脏相关。①补气,针对气虚而言,一者径补肾气,或通过五脏相关及五行化生理论来补脾气、心气和肺气,间接达到益肾气的目的。例如,益肺气以生肾气,重用生黄芪30~50克,俾肺气旺,金水相生,上源清则下流洁。②行气,目的有二,一是在于使气机通畅,令“气行则水行”“行气以渗湿”。邹燕勤临证多采用木香、生姜皮、大腹皮行气,加强利水之功。二是气行则血行,通过行气以活血,如川芎、苏木、香附、郁金之属。③宣气,主要针对肺气失宣之水肿,以宣发肺气为主;肺卫失和,则宣肺散邪为先;咽喉肿痛等肺经热毒证为主,则当清宣肺气;痰浊、痰热阻肺者,则宣肺化痰清热为法。④降气,适用于肾炎水湿泛滥,治当急降肺气以调水道;胃气上逆者,则降逆和胃为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