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不好会有这些问题出现
肝与胆相为表里,开窍于目,肝主藏血,肝主疏泄,有贮藏和调节血液、排毒的功能。因此,人们要保护好肝脏,以免肝脏受损。
如果肝血不足,“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即风动之症、抖症、头摇晃等,其实都是肝血不足的象。同样,肝血不足的人,会非常烦躁,会经常发脾气。如果肝经出现病症,会有很多表现:
两胁下痛
胁”指从腋下到腰上的部分,两胁下痛是肝气淤滞;严重的就会“引少腹”,“引少腹”就是指使得小腹也会疼痛,因为肝经也从小腹部经过,同时“令人善怒”。这些都属于肝经的实证病。
怎么治呢?一是少生气;二是两臂常上举;三是按摩腋下和后背;四是吃中药,但得找到明理的医生,如果老是吃舒肝解郁的药,也许会越来越虚。
目无所见、视力模糊
肝受血而能视,是说如果肝血足,人就能看见东西,所以当人两眼模糊的时候,实际上是肝血不足的象。“足受血而能卧”,如果脚部能够得到血液的濡养,就能走路。
“掌受血而能握”,如果手掌气血充足,人就有握力。“指受血而能摄”,摄取的作用,其实是很精细的,比如小孩子,刚开始是抓东西吃,然后才会一根一根地往外挑,这都是肝气不断壮大的一个象,是肝血足的一个象。
肝血凝聚,气脉不通
如果“卧,出而风吹之”,即睡醒以后,出去吹一吹风,人就会“血凝于肤者为痹”,出现痹症,因为气血还没有很好地输布开来,会凝于皮肤之间,形成血痹之症,然后凝于脉。
如果再继续往里深入就会“涩”,涩就是指有点像血脂黏稠的象。如果肝血被凝聚,就会很黏稠、很涩,气脉不通。“凝于足者为厥”,如果脚受风,就会成为厥症。
腰痛不可俯仰
有些人腰痛得很厉害,弯腰都特别难受,如果有这种情况,可以去按摩一个穴位——太冲穴,它是肝经的一个很重要的穴位,在大脚趾旁边。
如果人生气,太冲穴就会有疼痛感。大家每天晚上洗脚的时候,按摩太冲穴,可以把疼痛揉开,只要太冲穴不疼,这条经脉就没事了,就算很通畅了。
生殖系统出现问题
病症为“丈夫颓疝,妇人少腹肿”。肝经是唯一绕生殖器而行的经脉,它不仅绕男性生殖器,也绕女性生殖器。
肝经若得病,就会出现生殖系统方面的一些问题。比如男性阳痿,中医一般把它归属为肝病,因为肝主筋,阳痿就是筋的功能出现了问题。治疗时,有一个大方向,就是一定要使经脉通畅,肾经经脉通畅,才能够生肝木。
如果人肾精特别亏失,也会造成肝的病变,所以中医经常说,肝肾同源。如果一个人已经得了肝病,不要单纯地认为只是肝的问题,因为肝的根本在肾;如果肾出现了问题,人照样会得肝病,两者之间是密切相关的。
这就是《黄帝内经》传递给我们的一个信息:当人们看任何事物的时候,最好多方面地去观察,知道事情的前因后果。任何事情都不会突然发生,它一定会有前因后果。
嗌干
如果肝病发展严重的话,就会“嗌干”,即嗓子会疼痛。咽喉是“要道”,因为凡是上脑的经脉,统统都要经过这个狭窄的通道上去,肝经也是循着咽喉处走的。所以咽喉病并不是小病,而是重病。
很多人会犯咽喉病,比如说现在的小孩子,都是非常聪明的,但是他们想得太多、思虑太过,所以小孩子现在也经常犯咽喉病。
口苦、口干
如果肝气外泄,一直上亢,条达之性过分,酸收之性不足,人就会口苦、口干。比如有些人早上起来口会很苦。因为肝胆互为表里,苦也是胆病的一种表现,所以大家在日常生活当中,要注意每个细节,发现身体的变化情况。
面尘脱色
即脸上没有光泽,“如蒙土状”,好像蒙着一层尘土,而且面无表情。“色”代表一种表情,比如“喜怒形于色”,就是喜怒在脸上会显现出来。“面尘脱色”也可理解成贫血似的“脱色”,就是肝血虚的表现。
胸满呕逆
上一篇:治疗脂肪肝最佳方法 非药物
下一篇:治痹用药配伍特色探析
近期更新
- 唐代著名医学家王冰的养生之术
- 睡眠不好可能是床垫、枕头不合适
- 冬至后养生秋冬养阴还要辅助养阳
- 加强防寒保暖 避免患病或病情复发
- 大寒节气养生进补已到尾声
- 中医之肺 孩子呼吸清阳之气
- 秋冬进补要因人因病因时而异
- 十二生肖动物们养生功法
- 大寒后宜温补养生
- 驱寒养生第一方
- 疾病辅助治疗 几种足浴配方
- 冬天增强五脏之气提高免疫力
- 炎夏易患暑热感冒 如何预防夏季感冒
- 寒冬养生长寿秘诀
- 亚健康身体虚 应该“补一补”
- 冬季对鼻的防护防感冒预防呼吸道感染
- 中医按摩治病手法“拍打法”
- 慢性疾病 勿忘膏方
- 5种梦境反映你的健康状态
- 冬天更容易“上火”
- 冬病夏治晚治几天也无妨
- 根据体质品晨茶
- 药渣可榨出药汁
- 冬至进补有讲究
- 冬天热敷疗法
- 自制水果酵素真能减肥养颜吗
- 中医湿病分类辨证施治
- 养生把规律生活养成习惯自然
- 常做“养生功”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
- 中医治口干症 扶脾益胃滋阴生津
- 胖人瘦人体型冬季养生方法
- 黑色食品养肾 吃法有讲究
- 教你看懂“十二时辰养生法”
- 每日“六转”防治疾病
- 大寒将至养生保健也要随之“转轨”
- 老年人阳虚 冬季护头脚
- 中华传统保健医疗 膏方进补
- 三九养生要点 来年无病痛
- 小寒大寒节气 顺四时而适寒暑
- 食术思药 中医养生
- 一日品茶也分“秋冬季”
- 一日之“夏”饮茶分为两个阶段
- 消除疲劳恢复精力 夫妻互按摩法
- 妇人以肝为先天
- 人为什么会得癌症
- 静可以益寿 勤可以致寿考
- 中医药界的国宝级人物的名方
- 缺觉一周长两斤 熬夜疲惫还催肥
- 亲自动手调制私家茶包
- 护嗓养生妙招让你清凉一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