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辨证施治顽固性肝硬化腹水
顽固性肝硬化腹水是指临床上肝硬化腹水病人经其他方法治疗而腹水难以消退的疾患,属危重症之一。笔者据长时间跟随关幼波名老中医学习的经验和自己的临床探索,认为应在突出中医辨证施治基础上注意补气活血等方法,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现介绍如下。
对病因病机的认识
肝硬化腹水在中医属“臌症”范畴,古代医籍多有论述,但在临证时并发证较多,病证也较为复杂。笔者认为,水湿内停,主要是由于正虚(气虚、脾虚、阴虚)肝郁血滞,中州不运,湿热凝结成痰,瘀阻血络;更由于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三焦气化不利,气血运行不畅,水湿不化,聚而成水。若水蓄日久,或湿热未清,蕴毒化热,湿热熏蒸,或见发热,或并发黄疸;严重时痰热互结,蒙蔽心包,也可出现神昏等肝昏迷之危候。
辨证分型
临床报道肝硬化腹水的辨证分型较多,看法也不尽一致。笔者通过多年临床经验,结合临床患者的具体情况,认为肝硬化顽固性腹水应分如下四型。
湿热蕴结 水湿内停
临床症状:腹大坚满,脘腹绷急,外坚内胀,拒按,伴烦热口苦,渴不欲饮,面目肌肤发黄,舌苔黄腻,脉滑数。
肝郁血滞 水湿内停
临床症状:腹大坚满,按之不陷而硬,胁腹疼痛拒按,伴青筋怒张,头颈胸臂等处可见红点赤缕,或呕血黑便,舌苔紫暗或边有疲斑,脉细涩。
脾肾阳虚 水湿内停
临床表现:腹大胀满,形如蛙腹,撑胀不甚,朝宽暮急,伴畏寒肢冷,便澹,舌体胖边有齿痕,苔厚腻水滑,脉沉弱。
肝肾阴虚 水湿内停
临床表现:腹大坚满,甚则腹部青筋暴露,形体消瘦,面色晦滞,伴心烦少寐,低热盗汗,口燥咽干,舌质红少津,脉细数。
本病临床表现比较复杂,很难以单一分型完全概括。另外各型之间相互错杂,相互转化,这就需要在辨证时紧抓主症,突出主要矛盾,强调辨证施治为基础,在辨证的基础上注重补气、活血化痰、疏利三焦等方法,往往取得意想不到的疗效。
治疗方法
1.注重补气在利水中的作用
笔者跟随关幼波先生多年,逐渐体会到,肝硬化腹水的病理实质是本虚标实,气虚血滞。气为血之帅,气虚则血无以帅行,血行不畅而滞留经脉,气血不行则水湿难化。在临证时患者多伴有面色黄、体瘦、语言低微、气息短促、乏力、腹胀下肢肿、脉沉细无力等症。可见正气亏虚在腹水产生中具有主导地位,所以补气与利水并用,使之气足血行而水化。补气法的代表药物为生黄芪,此药在《药物赋》中“补气利水”,现代医学药理研究它能够增强机体免疫能力,促进细胞增殖,抗衰老,并具有明显利尿作用。微火浓煎内服补气作用更强,用量30~60克,最大用量可达120克。
典型病例
宁某,女,38岁,患者七年来,腹部胀大,经检查确诊为肝硬化腹水,初起时服中药,一度腹水消退,但不久腹水又起,月经断闭,体重达85公斤,腹围最大曾达160厘米,腹胀难忍,每月须腹腔穿刺一次,其后在治疗中常服黄芪煎剂等达三年半,尿量较前增多,腹胀减轻,穿刺延长至4~6个月进行一次,腹围保持在100厘米,月经复至,来诊时面色黄白不泽,腹部膨隆,腹壁静脉曲张,腹水证明显,下肢不肿,舌净脉沉细缓。
中医辨证:气虚血滞,水湿停聚。
治法:补气活血,利水消胀。
方药:生黄芪60克,党参10克,紫河车10克,当归10克,赤白芍各10克,杏仁10克,内金10克,香附10克,泽兰15克,桃仁10克,通草3克,泽泻10克,车前子15克,抽葫芦10克,丝瓜络10克。
治疗经过:以上方为主,基本不变,黄芪用量逐步增加,三天后曾穿刺放水一次,放水后立即重用黄芪,最多时曾应用150克,腹围逐渐缩小,腹水呈阴性,其后未再穿刺放水,病情稳定,面色润泽,体力增加,睡眠饮食二便均止常,经追踪一直稳定。
按:病人腹水达七年之久,长期服用中草药,在重用生黄芪的同时配合党参、当归、白芍等补气养血药物,尽管反复多次大量放水,并未诱发昏迷及肝动衰竭等危候,反而肝功能渐次恢复正常,腹水稳步消退,实由于培补气血之功。
2.注意疏利三焦以行水
腹水的产生源于气血运行不畅,气郁血滞和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以致聚水而胀,而三焦气化不利为其水蓄的直接因素。三焦所以能发挥有效的决渎作用,排泌水液,与肺、脾、肾的生理功能密不可分,三脏功能的正常和协调,是维持三焦决读功能的重要保证,若肺气失于宣达肃降,或脾运不健,或肾气开阖不利,任何一脏功能障碍,均可能影响三焦决渎,所以水的代谢,“其源在脾”、“其布在肺”、“其司在肾”,治水之法在于疏利三焦。
典型病例
上一篇:朱良春治晚期肝硬化及腹水临证精华
近期更新
- 唐代著名医学家王冰的养生之术
- 睡眠不好可能是床垫、枕头不合适
- 冬至后养生秋冬养阴还要辅助养阳
- 加强防寒保暖 避免患病或病情复发
- 大寒节气养生进补已到尾声
- 中医之肺 孩子呼吸清阳之气
- 秋冬进补要因人因病因时而异
- 十二生肖动物们养生功法
- 大寒后宜温补养生
- 驱寒养生第一方
- 疾病辅助治疗 几种足浴配方
- 冬天增强五脏之气提高免疫力
- 炎夏易患暑热感冒 如何预防夏季感冒
- 寒冬养生长寿秘诀
- 亚健康身体虚 应该“补一补”
- 冬季对鼻的防护防感冒预防呼吸道感染
- 中医按摩治病手法“拍打法”
- 慢性疾病 勿忘膏方
- 5种梦境反映你的健康状态
- 冬天更容易“上火”
- 冬病夏治晚治几天也无妨
- 根据体质品晨茶
- 药渣可榨出药汁
- 冬至进补有讲究
- 冬天热敷疗法
- 自制水果酵素真能减肥养颜吗
- 中医湿病分类辨证施治
- 养生把规律生活养成习惯自然
- 常做“养生功”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
- 中医治口干症 扶脾益胃滋阴生津
- 胖人瘦人体型冬季养生方法
- 黑色食品养肾 吃法有讲究
- 教你看懂“十二时辰养生法”
- 每日“六转”防治疾病
- 大寒将至养生保健也要随之“转轨”
- 老年人阳虚 冬季护头脚
- 中华传统保健医疗 膏方进补
- 三九养生要点 来年无病痛
- 小寒大寒节气 顺四时而适寒暑
- 食术思药 中医养生
- 一日品茶也分“秋冬季”
- 一日之“夏”饮茶分为两个阶段
- 消除疲劳恢复精力 夫妻互按摩法
- 妇人以肝为先天
- 人为什么会得癌症
- 静可以益寿 勤可以致寿考
- 中医药界的国宝级人物的名方
- 缺觉一周长两斤 熬夜疲惫还催肥
- 亲自动手调制私家茶包
- 护嗓养生妙招让你清凉一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