阐明“浊毒化”是理论研究的重点
浊毒是近些年提出的一个中医学术概念,虽然其萌芽于学术界的时间已经有很多年,但是作为重要的科研攻关项目,是第三届国医大师李佃贵教授团队鲜明的学术特色,他主持的这项科研工作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立题验收,对于浊毒证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几年之中,学术团队发表了大量论文,出版了系列著作,介绍这个学术理论的新成就,并希望以此指导临床、提高疗效、进一步开发系列新药。因此,“开宗立派,挑战浊毒”是一个系统工程,必将引起学术界的瞩目。“浊毒证”的研究也必然会引发不同观点的争鸣,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也是逐渐走向学术繁荣的必由之路。
•模糊更接近世界本来面目
东方与西方看世界的方法有很大区别,学术体系不一样。
西方的逻辑学要求概念清晰,以便形成推理和判断;东方的智慧是通过模糊集合走向清晰,有点像二维码那样独特表述,看上去很模糊,实际上很准确。
人体维护健康的因素很多,不能非常清晰准确地用物理、化学指标简单表示,但是,并不是说维护健康的事情不能谈论。中医说的“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虽然属于概念“笼统”而模糊,但却能很清晰准确地表示一个生命状态。人即使到了外太空、深入海底,也必须“模拟地球生态环境”,也必须一刻不停地“升降出入”,否则就会失去健康,甚至丧失生命。当然,西医用血压、血气分析等指标,也可以作为判断是否健康的参考,但这只能是抓主要特征,远不是健康指标的全部内容。
人体疾病产生的过程也很复杂,一人多病,一病多因,多因多果,时空交错,不可分割。人体生理病理的精确度难以穷尽,物理化学的各种指标也是海量数据,而且正常值大多属于统计学的结果,这与中医学的模糊集合方法相似而不相同。中医把很多不确定属性联系在一起,可以清晰地判断其脏腑功能如何,气血精津液的运动输布,病症的寒热虚实。人体与世界万物紧密联系,其关系复杂而有序,是“万物自然的时空相关”,不是单一线性关系,因此简单的属性指标,未必就是世界的本来面目。人在天地之间的气交之中,模糊更符合世界的本来面目。
中医“以无为本”,认为“病之有,来于无”。病人带着痛苦(有)来,医生要做的事情是把“有病”,变成“无病”。至于病人到底是什么病,这是次要的。“病起于过用”“阳胜则阴病,阴胜则阳病”,六淫七情所伤,脏腑经络所传,那是医生认识疾病所需要的,与病人的关系相对淡漠一些,更不需要“做成证据”,以便“倒举证”洗脱责任。因此,中医的诊断,主要依靠患者的感觉,病人的痛苦就是病。“立即为破”,中医建立病名,不是展示给别人看,不是要做证据,而是为了使它“变成无”。
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与胸痹为例,就可以充分说明中医与西医在疾病诊治之中的差异。西医的诊断,立足于有,从结构和可检测指标入手,强调排他性,也就是注重永久性,是很过硬的诊断。中医的诊断,立足于无,从疾病的状态着眼,强调疾病产生的原因,注重疾病的可转化性和暂时性,由此与中医的诊治经验相对接。
•阐明“浊毒化”是理论研究的重点
在中医过去的论述里,浊与毒往往是分开论述的。清浊是《内经》的“元概念”,是区分生理、病理机制、病症特点的要素。人的气血、津液都有清浊之分,病邪也有清浊之别,病症也可划分清浊。因此,与寒热、虚实一样,清浊也是被高频度运用的基本概念。
毒与害相近,利害可以互相转化。天地万物,或为利,或为害,有不同程度的生克制化关系。六气太过成为六淫,就可以概括为毒。因此,《素问·五常政大论》中有寒毒、湿毒、热毒、风毒、燥毒的名称。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内生风寒湿热燥邪,被称为内生之毒。因此,六气可化火成毒,七情过分直接伤五脏,也可以化火成毒。
药与毒是相对的,对身体有利就是药;假如运用不当的药物,伤害了身体,就转化为毒,即使是人参甘草也如此。
“浊毒证”研究,借鉴了《内经》的清浊概念,也吸收了历代医家关于寒毒、湿毒、热毒、瘀毒的诊治经验。
上一篇:温病养阴法的临床应用
下一篇:叶天士巧治漆中毒的故事
近期更新
- 唐代著名医学家王冰的养生之术
- 睡眠不好可能是床垫、枕头不合适
- 冬至后养生秋冬养阴还要辅助养阳
- 加强防寒保暖 避免患病或病情复发
- 大寒节气养生进补已到尾声
- 中医之肺 孩子呼吸清阳之气
- 秋冬进补要因人因病因时而异
- 十二生肖动物们养生功法
- 大寒后宜温补养生
- 驱寒养生第一方
- 疾病辅助治疗 几种足浴配方
- 冬天增强五脏之气提高免疫力
- 炎夏易患暑热感冒 如何预防夏季感冒
- 寒冬养生长寿秘诀
- 亚健康身体虚 应该“补一补”
- 冬季对鼻的防护防感冒预防呼吸道感染
- 中医按摩治病手法“拍打法”
- 慢性疾病 勿忘膏方
- 5种梦境反映你的健康状态
- 冬天更容易“上火”
- 冬病夏治晚治几天也无妨
- 根据体质品晨茶
- 药渣可榨出药汁
- 冬至进补有讲究
- 冬天热敷疗法
- 自制水果酵素真能减肥养颜吗
- 中医湿病分类辨证施治
- 养生把规律生活养成习惯自然
- 常做“养生功”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
- 中医治口干症 扶脾益胃滋阴生津
- 胖人瘦人体型冬季养生方法
- 黑色食品养肾 吃法有讲究
- 教你看懂“十二时辰养生法”
- 每日“六转”防治疾病
- 大寒将至养生保健也要随之“转轨”
- 老年人阳虚 冬季护头脚
- 中华传统保健医疗 膏方进补
- 三九养生要点 来年无病痛
- 小寒大寒节气 顺四时而适寒暑
- 食术思药 中医养生
- 一日品茶也分“秋冬季”
- 一日之“夏”饮茶分为两个阶段
- 消除疲劳恢复精力 夫妻互按摩法
- 妇人以肝为先天
- 人为什么会得癌症
- 静可以益寿 勤可以致寿考
- 中医药界的国宝级人物的名方
- 缺觉一周长两斤 熬夜疲惫还催肥
- 亲自动手调制私家茶包
- 护嗓养生妙招让你清凉一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