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怕冷与阳虚 典型病例
重庆医科大学王辉武教授是全国第三、四、五批师带徒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导师,我跟随重庆医科大学王辉武教授临症期间,体会到怕冷,并非皆阳虚。
典型病例
病例一 高先生,男,27岁,家境优越,工作稳定。来诊时除了精神稍差,看上去亦无异常。但性生活心有余而力不足,勃起时间很短,脊梁骨发冷,出汗后尤其明显,很少参加体育锻炼,经常感冒,总觉得疲惫不堪,舌苔白、多津、质红,脉沉细。拟方:
苓桂术甘汤合益气聪明汤加减,拟方如下:赤芍15克,黄芪40克,党参20克,黄柏15克,甘草8克,升麻10克,蔓荆子12克,葛根30克,川桂枝10克,茯苓30克,炒白术30克。服法:照方5服,每日1剂,水煎2次,取药液450毫升,分3次温服。
病例二 张女士,女,53岁,体微胖,畏光流泪,畏寒,夏天不能吹风扇,不能用空调,睡眠质量差,纳食可,舌淡苔薄黄,脉细数。拟方:
附子理中丸合苓桂术甘汤加减,拟方如下:党参30克,制附片10克,干姜12克,大枣15克,炒白术30克,茯苓20克,川桂枝10克,甘草6克,枸杞20克,菊花10克,香附15克。服法:照方5服,每日1剂,水煎2次,取药液450毫升,分3次温服。
病例三 蒋女士,刚满50,怕冷,受凉即咳,总是比别人穿得厚,侧身时还头昏,喉间有痰不利,睡眠欠佳,纳食好。拟方:
同样选用了温阳化饮,健脾利水的经方苓桂术甘汤加减。
虽然上述三位病家年龄和性别迥异,但有很明显的相同点:脊梁骨冷,胃口好。王辉武紧扣这两点,深入问诊,抓住要害,并做出辨证诊断:使道不通,引起的心阳不达。
经过反复临床印证,王辉武认为有些怕冷并非阳气不足,乃阳气不通所致。
由于食积内蕴,加上缺乏运动,应更多考虑过犹不及的现象。过多的摄入,食积湿滞成饮,饮聚成痰,阴邪伤阳,阻塞使道,从而出现了怕冷、乏力等阳虚证,这种虚证并非真虚,而在于不达。王辉武认为法当以通为补,阳气通达,则畏寒自消。本案三例均用桂枝5克,盖能温通心阳,如艳阳高照,阴霾自消,使得心阳振奋,使道通畅;白术燥湿健脾,茯苓利水去饮,二者合用脾健运湿饮自去。高先生的方药无一味温肾壮阳之药,通过疏上、中、下三焦,从而使得怕冷、性功能障碍等虚证得到改善。病例二、三两位女士的病情则要复杂些,虚实夹杂,结合舌脉,通补兼施,获良效。
通阳之法应用于临床由来已久。汉代医圣张仲景在《伤寒论》常用通阳法治疗阳气不通导致的寒、热、痰、瘀,如小柴胡汤、瓜蒂散、乌梅丸等;吴鞠通的《温病条辨》拟益气聪明汤等用来治疗阳气不通证。清代著名温病学家叶天士有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说明不用温补之药却能收到通达阳气的效果。(刘荣满)
上一篇:治蜈蚣咬伤方 蜘蛛咬伤方
下一篇:冬季民间排毒“冬食根”
近期更新
- 唐代著名医学家王冰的养生之术
- 睡眠不好可能是床垫、枕头不合适
- 冬至后养生秋冬养阴还要辅助养阳
- 加强防寒保暖 避免患病或病情复发
- 大寒节气养生进补已到尾声
- 中医之肺 孩子呼吸清阳之气
- 秋冬进补要因人因病因时而异
- 十二生肖动物们养生功法
- 大寒后宜温补养生
- 驱寒养生第一方
- 疾病辅助治疗 几种足浴配方
- 冬天增强五脏之气提高免疫力
- 炎夏易患暑热感冒 如何预防夏季感冒
- 寒冬养生长寿秘诀
- 亚健康身体虚 应该“补一补”
- 冬季对鼻的防护防感冒预防呼吸道感染
- 中医按摩治病手法“拍打法”
- 慢性疾病 勿忘膏方
- 5种梦境反映你的健康状态
- 冬天更容易“上火”
- 冬病夏治晚治几天也无妨
- 根据体质品晨茶
- 药渣可榨出药汁
- 冬至进补有讲究
- 冬天热敷疗法
- 自制水果酵素真能减肥养颜吗
- 中医湿病分类辨证施治
- 养生把规律生活养成习惯自然
- 常做“养生功”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
- 中医治口干症 扶脾益胃滋阴生津
- 胖人瘦人体型冬季养生方法
- 黑色食品养肾 吃法有讲究
- 教你看懂“十二时辰养生法”
- 每日“六转”防治疾病
- 大寒将至养生保健也要随之“转轨”
- 老年人阳虚 冬季护头脚
- 中华传统保健医疗 膏方进补
- 三九养生要点 来年无病痛
- 小寒大寒节气 顺四时而适寒暑
- 食术思药 中医养生
- 一日品茶也分“秋冬季”
- 一日之“夏”饮茶分为两个阶段
- 消除疲劳恢复精力 夫妻互按摩法
- 妇人以肝为先天
- 人为什么会得癌症
- 静可以益寿 勤可以致寿考
- 中医药界的国宝级人物的名方
- 缺觉一周长两斤 熬夜疲惫还催肥
- 亲自动手调制私家茶包
- 护嗓养生妙招让你清凉一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