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湿热证诊治思路及用药经验选方
脾胃湿热证为临床常见的脾胃实证。随着地球气候的转暖、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的变化和药物的滥用,本病证已呈上升趋势,它可出现于各个系统的许多疾病,而与消化系统疾病密切相关。由于其病邪的特殊性,所以给临床诊治带来了一定难度。
杨春波教授为第二批、第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名誉院长,福建省脾胃病重点专科学术带头人。
他于1992年在全国率先立题研究脾胃湿热证及其相关疾病,其诊治经验丰富,对临床具有较大指导意义。笔者有幸从师于杨春波教授多年,现总结其关于脾胃湿热证诊治思路及用药经验如下。
病因病机认识
病因
外因:湿热的邪气、气候、环境和诸虫。
内因:饮食失节、思虑过度、劳倦好药或脾胃素弱等。
病机
病位在脾胃,因脾主湿属阴脏,胃主燥归阳腑。“湿热之邪,始虽外受,终归脾胃”,因“同类相召”(清·章虚谷语)。饮食等内伤或脾胃素弱可使脾胃功能失调而湿热蕴生。
病理含阴阳两性,可呈湿热并重,或湿偏重,或热偏重。
湿邪常滞气机,久可伤络。因湿为阴邪易滞气;气为血帅,久则络瘀。
湿邪可以从化。因人体阳气旺而偏热重,阴气盛而偏湿重,还可热化、寒化,甚至耗气、伤阳、损阴、亏血。
湿热能蒸上、旁达或注下。湿热盘踞中焦,可上蒸扰窍、蒙神、熏肺;旁达肝胆、筋节、肌肤;下流膀胱、前后阴、女子胞等。
临床特征认识
起病缓慢 病程或潜伏期较长,呈渐进性。
症状复杂 如知饥不欲食,口渴不喜饮,发热脉缓,大便溏而不畅,或先干后溏,舌苔腻而黄等阴阳两性同见之证候。
缠绵反复 常可反复和复发。
辨别标准
杨春波在临床调查400例的基础上,修订了本证的判断标准。
主症:①舌苔黄腻;②胃脘闷胀;③食欲不振;④大便溏或黏液样 。
次症:①小便淡黄或黄;②口苦黏,渴喜温饮;③脘中灼热或泛酸;④大便里急后重或不畅;⑤身热;⑥舌淡红或红;⑦脉滑或弦缓。
偏重:①偏热重:舌红,苔黄腻干,脉数,口渴喜凉饮,小便黄,大便干或黏液脓血样。②偏湿重:舌淡红或淡,苔白腻披黄,脉缓,口苦而淡,小便清,大便稀或溏。
确定:主症①必备,再加一个主症、一个次症即可。偏盛判断:舌象必备,再加两个症状即可。
治疗思路及用药
治疗思路
实行五结合,统观定从治 五结合即病与证、整体与局部、宏观与微观、功能与组织、机体与环境的结合。病包括主病与并存病。全面了解,审明主次,形成总观,决定从治。
脾胃是重点,勿忘它脏腑 脾胃湿热证病位在脾胃,当然是治疗的重点。要调理好脾胃烂谷与运化、升清与降浊之能,勿忘脾胃与其他脏腑的关系,首先是肝、胆与肠,次则心、肺,还有肾、膀胱及女子胞。
辨明实与虚,方能立补泻 湿热证当然属实证,应该用泻法,但也有兼见气虚、血弱、阳衰、阴亏等,还有因脾虚失运,导致湿阻热生等,应分清主次缓急,而立先泻、先补,或补泻间用、补泻兼施。
清化为总则,尚须辨偏重 清热祛湿是治疗脾胃湿热证的总则,但临床有湿热并重、湿偏重、热偏重的不同,应细辨而施治。
微观局部变,中医理论识 对微观、局部的病理变化,用中医理论进行认识,然后结合宏观、整体的辨证而确定治法用药。
发扬综合法,饮食要讲明 中医对脾胃湿热证的治疗,除汤药口服、灌肠外,还有针灸、外敷、推拿、按摩等其他方法。应依证、症需要结合采用。此外,饮食、劳作的宜忌,一定要讲明白,可收事半功倍之效。
用药经验
选方
湿热并重:用自拟方清化饮(茵陈、白扁豆、黄连、厚朴、佩兰、白豆蔻、薏苡仁等),或甘露消毒丹、二妙丸、黄芩滑石汤加减。
热重于湿:连朴饮、白虎加苍术汤。
湿重于热:三仁汤、藿朴夏苓汤、黄连平胃散、达原饮等。
湿热黄疸:茵陈蒿汤、茵陈五苓散。
湿热蒙神:菖蒲郁金汤。
湿热白:薏苡竹叶散。
湿热发热:新加香薷饮、黄连温胆汤、达原饮。
湿热下痢:白头翁汤。
湿热带下:止带方。
用药
上一篇:“补阴”中医补阴有三法
下一篇:秋日进补要适度
近期更新
- 唐代著名医学家王冰的养生之术
- 睡眠不好可能是床垫、枕头不合适
- 冬至后养生秋冬养阴还要辅助养阳
- 加强防寒保暖 避免患病或病情复发
- 大寒节气养生进补已到尾声
- 中医之肺 孩子呼吸清阳之气
- 秋冬进补要因人因病因时而异
- 十二生肖动物们养生功法
- 大寒后宜温补养生
- 驱寒养生第一方
- 疾病辅助治疗 几种足浴配方
- 冬天增强五脏之气提高免疫力
- 炎夏易患暑热感冒 如何预防夏季感冒
- 寒冬养生长寿秘诀
- 亚健康身体虚 应该“补一补”
- 冬季对鼻的防护防感冒预防呼吸道感染
- 中医按摩治病手法“拍打法”
- 慢性疾病 勿忘膏方
- 5种梦境反映你的健康状态
- 冬天更容易“上火”
- 冬病夏治晚治几天也无妨
- 根据体质品晨茶
- 药渣可榨出药汁
- 冬至进补有讲究
- 冬天热敷疗法
- 自制水果酵素真能减肥养颜吗
- 中医湿病分类辨证施治
- 养生把规律生活养成习惯自然
- 常做“养生功”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
- 中医治口干症 扶脾益胃滋阴生津
- 胖人瘦人体型冬季养生方法
- 黑色食品养肾 吃法有讲究
- 教你看懂“十二时辰养生法”
- 每日“六转”防治疾病
- 大寒将至养生保健也要随之“转轨”
- 老年人阳虚 冬季护头脚
- 中华传统保健医疗 膏方进补
- 三九养生要点 来年无病痛
- 小寒大寒节气 顺四时而适寒暑
- 食术思药 中医养生
- 一日品茶也分“秋冬季”
- 一日之“夏”饮茶分为两个阶段
- 消除疲劳恢复精力 夫妻互按摩法
- 妇人以肝为先天
- 人为什么会得癌症
- 静可以益寿 勤可以致寿考
- 中医药界的国宝级人物的名方
- 缺觉一周长两斤 熬夜疲惫还催肥
- 亲自动手调制私家茶包
- 护嗓养生妙招让你清凉一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