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素清治心系病临证经验

张素清教授为陕西省名老中医,从医近六十载,师古创新,广征博采,在长期临证中,对心系病证积累了丰富的治疗经验,兹将其经验介绍如下,以飨同道。

补通结合 治疗冠心病心绞痛

张素清教授认为,本病之病位在心,属本虚标实之症候群,以心气虚为主。心气虚必然消耗肾之阳气,故肾气虚为根本。心肾双亏是冠心病的根本病变。标实指气滞、血瘀、痰浊、热结、心脉络阻滞,痹而致痛。中医学历来就有“不通则痛,痛则不通”“涩者心痛”“留而不去其病为实”的病机观点。对于邪实致痛者,采用活血化瘀、祛痰通络法固然比较有效,但若以概括解痛之法,并且不详辨标本虚实,就有可能犯虚虚实实之戒。正如张景岳所言:“有曰,通则不痛,又曰痛随利减,不知此为治实痛者言也”,“其有因虚而作痛者,则此说更如冰炭。”凡能使气血平和,脏腑条达之法,均可称为通法。调气以活血,调血以和气,通也;下逆者使上行,中结者使之旁达,亦通也;虚者助之使通,寒者温之使通,皆通法也。补不留邪,通不损正,故补通二字实为治胸痹之大法。补通兼施,必须明晰,标本缓急。胸痹心痛频繁时或心痛甚者或痛厥时应治标急为主,先通后补,定通以求速效。常用之法为活血化痰法,方选丹参饮;宣痹通阳法,方选瓜蒌薤白汤;芳香温通法,方选冠心苏合香丸;清热化痰、散结宽胸法,方选小陷胸汤。缓解时扶正固本以巩固疗效,预防复发。

由于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脏腑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因此,治疗冠心病决不能只局限于“心”和“瘀”。肾为五脏阴阳之根本,心肾两脏属少阴,两者依互依存,又相互制约;心肺两脏分主气血,且同居上焦。故而要重视对心肾、心肺功能的调整。本虚多见于气阴双亏型,方选瓜蒌生脉散加味;心肾双虚型,方选生脉保元汤或参附龙牡汤加味。治疗本虚时不应忽略因虚而致实,虚中夹实而致心脉闭阻,可随证加味治疗,如选用活血化瘀、理气化痰的红花、三七、路路通、天竺黄、远志、炒枳壳等。张素清教授自拟参柏心痛汤,益心补肾,佐以理气治血、化瘀开痹定痛,以西洋参、柏子仁、制首乌、桑寄生、红花、苏木、元胡、佛手等组成,此方通补兼施。

病证结合,虚实兼顾 治疗冠心病心律失常

临床上心律失常可分为缓慢型和快速型两大类型,病证复杂且多变化。标本虚实交错者,脏腑气血阴阳失去平衡,病情往往迁延不愈,易复发,严重危害健康。临床上,心律失常患者可见数(促)、迟(结代)脉,以及各种病态心电图表现。一般而言,大都是有热数寒迟之特性。数脉多见于阴虚火旺者,治以养阴清火、安神宁心为主;迟脉多见于阴虚寒凝者,治以温阳散寒行气为主。迟脉证,其病位在心,涉及脾肾。因心肾气虚、心阳不振,进而推动气血运行无力,心脏搏动失其常度,久病累及于脾,痰浊阻遏,经脉不畅,瘀血内阻,心失所养,则会出现搏动无力。阳虚、阴虚、痰阻、血瘀四者又互为因果,缠绵反复,临证之际又当根据轻重缓急,权衡调治。

对于早搏、逸搏的治疗,特别要注意辨证施治,审清气、血、阴、阳之虚,以及痰、火、饮、瘀之实。张素清教授认为,房性早搏多为正邪相争的对峙期,因个体禀赋强弱不同,故虚实表现也不相同,自当虚实分治;室性早搏为正虚邪进期,邪气内扰,阴阳失衡,故可表现为阳虚或阴虚症状,故室性早搏当以阴阳辨证为要;逸搏为邪进正衰期,邪入血脉,邪伤气血,常可表现为气虚或血虚证,逸搏当以气虚、血虚辨证为眼目。

脏腑阴阳失衡,气血流通不畅是心律失常发病的根本所在,阴阳失衡主要是心肾之水火不能上下相通,心火不能潜降以温肾阳,肾水不能上升以滋心阴,而致阴虚阳亢。心阳无肾阳之温补而成无根之阳,无论水有余,还是阳不足,均能导致人体心律失常。大凡脉象结代,必有气血流通不畅的内在变化,通常将补肾、活血、平衡阴阳之法贯穿于心律失常治疗的始终,用药切中病机,故在临床上每获良效。

自拟参鹿复律汤治疗缓慢型心律失常法拟益气、温肾、养心复脉。主要由淡附片、红参、鹿角胶、仙灵脾、天竺黄、路路通、龙齿等组成,方中红参益气健脾强心,鹿角胶温肾助阳、养血复脉,天竺黄化痰散结,路路通活血化瘀,标本兼治,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