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议按摩手脚位置上的穴位治失眠
中医学认为以“天人合一”理论来认识人体“入夜则寐,入昼则寤”的睡眠与觉醒现象,是人体适应昼夜节律的一种自我调节的生理功能表现。这个规律顺之则生,逆之则害。中医认为,失眠是因思虑劳倦、内伤心脾,生血之源不足和心神失养所致;或因惊恐、房劳伤肾,以致神志不宁;或因体质虚弱、心虚胆怯;或因情志不畅、肝阳扰动;还有因饮食不洁、脾胃不和而引起的。中医讲求辨证施治,对待失眠夜一样,首先要通过症状辨别其原因,才能对症采取治疗方法。人体有许多穴位和经络,找准穴位适当按摩对失眠也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中年以上的人特别容易有睡眠障碍,女性面临着停经,男性面临着巨大的生活压力,体能都处于消耗的状态。并且这类人群普遍睡眠时间较少,极易引发睡眠障碍。而失眠正是最多见的睡眠障碍。
不良的睡眠不仅会影响到第二天的精神状态,也会影响工作、生活状态,面对失眠,我们又应该如何处理呢?为此,记者采访到广东省中医院心理睡眠科主任李艳。
指导专家 广东省中医院心理睡眠科
主任 李艳
记者 殷鑫 通讯员 宋莉萍 吴远团
女性失眠按足三阴经
李艳表示,临床中睡眠障碍患者的性别呈现明显的趋势,女性远远大于男性。从中医角度分析其原因,女性以血、肝为先天之本,男性以气、精、肾为先天之本,而睡眠在中医中最主要是靠血,所以女性的失眠状况比男性严重。又因为女性具有独特的生理系统——内分泌生殖系统,即有月经、怀孕、分娩等过程。所以每当女性出现月经不调、大出血、反复流产、更年期等内分泌失调的情况时,也容易导致失眠。受内分泌系统的影响,女性较之男性更容易产生情绪波动,每当女性遭遇生活事件,比如失业、生病、婚姻问题时,内分泌随之受到影响,也会导致失眠。
针对女性的这一类失眠状况,李艳建议女性应该多按摩足经、肝经相关的穴位,由于期门等穴位很难自己按摩,所以建议按摩手脚位置上的穴位,比如三阴交穴。
三阴交穴:即足三阴经(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交会穴,位在小腿内侧,脚踝骨的最高点往上三寸处(自己的手横着放,约四根手指横着的宽度)。经常按揉此穴对肝、脾、肾有保健作用。
疼痛性失眠可按揉阿是穴
李艳指出,睡眠障碍多见于四种体质的人群,也就是气虚、血虚、肾虚以及热性体质,其中热性体质可见虚火和实火。而老年人不仅仅有以上的体质问题,还兼有痰、瘀滞的特点,可能还有各种疾病,导致睡眠障碍。
对于疾病导致的失眠,应该咨询相关的专科医生。但如果想在家中通过按摩穴位缓解症状的失眠患者,李艳建议,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按摩阿是穴,通俗来讲就是哪痛按哪。越痛的地方越要按揉,但李艳提醒,按摩一个穴位十分钟左右即可,不宜长时间按揉。
阿是穴:又名不定穴、天应穴、压痛点。这类穴位一般都随病而定,多位于病变的附近,也可在与其距离较远的部位,没有固定的位置和名称。它的取穴方法就是以痛为腧,即人们常说的“有痛便是穴”。临床上医生根据按压式病人有酸、麻、胀、痛、重等感觉和皮肤变化而予以临时认定。
饮食问题失眠按脾胃经
李艳指出,保持良好的睡眠状态,跟饮食有着密切的关系。不论是老年人还是年轻人,都应该保持饮食规律,保护脾胃功能。
现在,很多老年人会出现吃的很多或是节食过度等状况;还有进补过多,不经医生判断,就随意吃虫草、蜂胶、人参等大补的药物,还有羊肉也属于补品,吃之前也应该咨询医生;还有一些老人到五六十岁时,就开始不吃肉,使得饮食结构发生大幅度的改变,身体不能适应;还有一些饮食过于挑剔的,这些都可以影响脾胃功能,也会导致睡眠障碍。
另外,有一些慢性病,比如糖尿病的患者,对于饮食有所顾忌,本身也很容易导致失眠。而这类情况就主要按摩脾胃经为主的穴位,比如三阴交、足三里等。
足三里穴:取穴时,由外膝眼向下量四横指,在腓骨与胫骨之间,由胫骨旁量一横指,该处即是。
睡前打坐兼泡脚
除了对症的缓解之外,睡前很多的活动都可以使我们的大脑处于兴奋状态,那么什么活动可以帮助进入睡眠状态呢?李艳表示,睡前最佳活动是打坐。打坐并不等于冥想,大脑可以放空,也可以想一些事情,持续20~30分钟,既可以帮助入睡,也可以保存精力。李艳表示,睡午觉是一个很好的习惯,但并不是所有老年人都可以睡着,在午觉时间,如果睡不着的话,就可以用打坐代替,同样可以起到很好的休息效果。
上一篇:支气管哮喘针灸疗法
下一篇:醋泡冰糖 冲鸡蛋治咳嗽
近期更新
- 唐代著名医学家王冰的养生之术
- 睡眠不好可能是床垫、枕头不合适
- 冬至后养生秋冬养阴还要辅助养阳
- 加强防寒保暖 避免患病或病情复发
- 大寒节气养生进补已到尾声
- 中医之肺 孩子呼吸清阳之气
- 秋冬进补要因人因病因时而异
- 十二生肖动物们养生功法
- 大寒后宜温补养生
- 驱寒养生第一方
- 疾病辅助治疗 几种足浴配方
- 冬天增强五脏之气提高免疫力
- 炎夏易患暑热感冒 如何预防夏季感冒
- 寒冬养生长寿秘诀
- 亚健康身体虚 应该“补一补”
- 冬季对鼻的防护防感冒预防呼吸道感染
- 中医按摩治病手法“拍打法”
- 慢性疾病 勿忘膏方
- 5种梦境反映你的健康状态
- 冬天更容易“上火”
- 冬病夏治晚治几天也无妨
- 根据体质品晨茶
- 药渣可榨出药汁
- 冬至进补有讲究
- 冬天热敷疗法
- 自制水果酵素真能减肥养颜吗
- 中医湿病分类辨证施治
- 养生把规律生活养成习惯自然
- 常做“养生功”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
- 中医治口干症 扶脾益胃滋阴生津
- 胖人瘦人体型冬季养生方法
- 黑色食品养肾 吃法有讲究
- 教你看懂“十二时辰养生法”
- 每日“六转”防治疾病
- 大寒将至养生保健也要随之“转轨”
- 老年人阳虚 冬季护头脚
- 中华传统保健医疗 膏方进补
- 三九养生要点 来年无病痛
- 小寒大寒节气 顺四时而适寒暑
- 食术思药 中医养生
- 一日品茶也分“秋冬季”
- 一日之“夏”饮茶分为两个阶段
- 消除疲劳恢复精力 夫妻互按摩法
- 妇人以肝为先天
- 人为什么会得癌症
- 静可以益寿 勤可以致寿考
- 中医药界的国宝级人物的名方
- 缺觉一周长两斤 熬夜疲惫还催肥
- 亲自动手调制私家茶包
- 护嗓养生妙招让你清凉一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