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版的阿是穴 激痛点

巩昌镇:在确定敏化点方面,我的观察好像是局部敏化点就是现代版的阿是穴——激痛点,远端敏化点是通过经络作为指导来寻找的。您结合了经典针灸和激痛点针灸,这成为了逆向刺激疗法的重要穴位配伍方法,可以这样来理解吗?还有其它配伍原则吗?远端穴位是如何敏化的?

冷三华:无论局部敏化点还是远端敏化点,都是C神经敏化的五体组织。这里有几个概念要分清楚。阿是穴在分类中是在经穴之外的,激痛点是肌筋膜上的痛性结节,它们都是机械性C神经敏化的部位。敏化点除了有机械性C神经敏化外,也可能是温度性、化学性、轻触觉C神经敏化。比如在用艾灸的情况下,就不是找阿是穴或者激痛点,而是在艾灸时很舒适的部位。这也是逆向刺激疗法。在手法或者针刺时,因为治疗针对的是敏化机械性C神经,所以局部敏化点与阿是穴、激痛点类似。经穴是不能算作阿是穴的,但经穴也可以是敏化点。总之,敏化点是根据C神经的阈值定义的。远端敏化点的寻找遵循能够立即减轻局部敏化点压痛或者改善其它临床表现的原则,经络理论为寻找敏化点提供了线索。大多数远端敏化点在同经或者同名经上可以找到,少数找不到,不能局限于已知的经络系统。比如利用横向经络系统寻找远端敏化点也很重要。远端敏化点与局部敏化点的敏化机理一样。局部敏化点的出现是因为局部有损伤,损伤信号通过传入C神经传到脑功能区。后者根据该信息,使损伤部位区域的C神经敏化,达到保护机体、促进恢复平衡的目的。远端敏化点组织的C神经因为与局部C神经有跨突触传导存在,局部组织损伤的信号也会沿着远端组织的C神经传导其脑功能中枢。后者根据该信息,使远端组织的C神经敏化,达到保护机体、促进恢复平衡的目的。

巩昌镇:在课堂上学生们最为惊奇的是通过调整体位来寻找敏化点。这种方法不仅适用于合穴,而且许多穴位、肌肉都适用。在这里您可以举几个例子来说明吗?您对所有的穴位和肌肉都用这种方法试验过吗?有例外吗?

冷三华:体位对敏化点影响的大小与局部体位变化的幅度大小有关。典型的例子是合穴,因为肘膝关节体位变化的幅度很大,所以体位的变化对敏化点触诊和治疗的疗效影响大,所以它被古人观察到。其它体位对疗效影响大的敏化点很多,比如提肩胛肌、上斜方肌、胸锁乳突肌、肩袖肌肉等等。我用这种方法对全身可触诊的肌肉都试验过。头面部的肌肉不方便用手改变体位,所以不适用。没法触诊的肌肉不适用。骨膜的敏化点不适用,因为骨膜紧贴着骨质,延展性很差,张力变化小。

巩昌镇:调整体位影响到疼痛的阀门。您用Ronald Melzack和Patrick Wall发表在《科学》杂志上的最为广泛引用的论文来阐述体位变化对疼痛阀门的影响,这是一个新的发展,您可以展开讲一下吗?这篇著名论文如何充实和发展了您的针灸理论?

冷三华:Ronald Melzack和Patrick Wall那篇发表在《科学》杂志上的文章已经过去半个世纪了;关于体位影响疗效,中医认识到已经两千多年,西医认识到已经三四十年。将这些知识整合起来,需要临床、科研的知识背景;将它与针灸整合起来,还需要中医的背景。刚好我有这三个方面的背景,并且还有必要的幸运。我运用体位作理疗手法治疗疼痛性疾病约4年,在灵感的驱动下将它与经络结合起来,产生了逆向刺激疗法。回头阅读《黄帝内经》时,我惊奇地发现两千年前古人已经运用了体位增加针刺疗效。在找到C神经后,结合疼痛的阀门机制,就自然而然地能够解释合穴的体位要求了。阀门机制具有普遍适用性,自然而然地将体位运用于全身了。这样,体位作为C神经网络调控的一部分,成为逆向刺激疗法的重要原则。

巩昌镇:我们知道现代针灸研究和实际针灸临床之间存在着很大的距离,现代研究对临床的指导作用很小,临床医生对现代针灸研究的结果也不感兴趣,他们之间互不往来。在您看来,针灸穴位从“以痛为输”过渡到树状模型,又过渡到环形模型,现在上升到C神经模型,《黄帝内经》建立的环形模型和之前的树状模型使用的完全是经典中医语言,C神经模型则是在神经解剖基础上建立的,他们之间能交流吗?

冷三华:现代针灸研究与针灸临床之间存在很大的距离,现代研究对临床的指导作用很小,这是针灸的现状。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临床针灸师用传统的针灸理论指导临床。它在几千年的历史积累中已经发展成参天大树,并且能够解决很多问题。现代针灸研究与传统针灸相比,还只是一棵幼苗,发展过程也是曲折的,走了不少弯路。但是,现代针灸毕竟是在证据和逻辑基础上构建的严密的科学体系。当它成长、壮大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必然会产生巨大的力量,推动针灸成为现代科学意义上的学科。树状模型、环状模型都使用经典中医语言,都是建立在针灸治病经验事实的基础之上,C神经模型也是建立在针灸治病的经验事实基础之上。这是两者的共性。树状模型、环状模型采用哲学思维方法述理,而环状模型在构建过程中出现了不少失误,使得针灸理论自相矛盾,降低了理论自洽性。当失误发生后,2000年的历史时期都没能完成自我修正。环状模型的封闭性限制了针灸理论的突破。其深层的原因是哲学思维可以阐释道理,却拒绝用事实和逻辑检验。C神经模型用C神经网络的解剖和功能阐释针灸的道理,主动追寻证据,主动接受所有的针灸经验事实,主动接受事实与逻辑的检验,并以它为基础构建针灸科学体系,随着科学的发展而进步。这几个模型的交流,主要是它们在经验事实这个共性上的交流。C神经模型建立后,需要不断发展壮大,需要积累更多的科学证据,才能获得广泛共识。可以预见,这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在这之前,树状、环状模型仍然占主导作用。因此,针灸理论的二元模式会持续一段时间。当C神经模型占主导地位的时候,科学研究与临床就是同一页面的对话,它们之间的距离会大大缩小,就像西医的科研与临床之间的距离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