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怎样才能健康度夏

夏日炎炎似火烧,不久“三伏天”即将来临,在这“热闹”的夏季,大家需要注意些什么,怎样才能安全度夏呢?

一、起居有常,坐卧有时

夏天白昼逐步延长,夜晚时间缩短,“养生之道贵在顺应天时”岭南夏日阳光猛烈,不宜暴晒,可在早上气温适宜,阳光柔和的时候晒太阳,补益阳气。早起正好可以在这时候做些合适的运动。运动的最佳状态为微微出汗,切不可汗出如雨。

此外,传统中医认为,“暑易伤气”,“暑易入心”。此时节,人们还要重视精神的调养,加强对心脏的保养。夏养心首先要做到让心静下来,即俗话说的“心静自然凉”,清心寡欲、闭目养神都有利于“心”的养护。尤其是老年人要有意识地进行精神调养,保持神清气和、心情愉快的状态,切忌大悲大喜,以免伤心、伤身、伤神。

二、饮食有节,防暑祛湿

夏日人体汗出较多,皮毛腠理疏松容易感受外邪,空调温度过低或在空调房待的时间过长,都会损伤人体阳气,出现所谓的“空调病”。如需频繁进出空调区域时需准备衣物毛巾,适时擦汗添衣以防外感寒邪、风邪。

岭南地区夏日气候特点鲜明,带来的“外邪”也相当典型:湿、热,两者往往相伴而生,因此,上火、湿气重、四肢乏力、口舌生疮等症状频频出现。“南方夏季雨水多,湿邪容易入侵,而现代人喜欢‘叹’空调,加上暑热高温,热邪并起。湿热相交,最容易损伤人体。”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营养科主治营养师尤华智认为。

日常生活中,可通过适当的食疗来防暑祛湿。针对不同的人群,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综合科主任杨小红教授推荐了几款易消化的粥、汤水或保健茶。

1

露天工作人群

盐茶:用食盐 1 克,茶叶 5 克,加开水 500 毫升,冲泡,凉后饮用,有祛热解暑,补液止渴作用。

2

老年人

薏仁扁豆粥:薏仁50克 ,扁豆50克,陈皮3克 ,粳米100克,分早晚两次食用。健脾益胃,清暑止渴。

荷叶茯苓粥:鲜荷叶1张,鲜紫苏10片,茯苓50克 ,鲜淮山100克,薏米30克 ,粳米100克 。荷叶茯苓粥对暑热所致的头胀、胸闷、小便黄、湿热泻痢有较好的疗效。

3

儿童 

排骨薏米黄豆汤:排骨或瘦肉250克,薏米30克 ,黄豆30克,麦芽30克,陈皮3克,加适量水煲汤喝,可去暑湿消滞。

黄皮蜜糖生姜水:鲜黄皮200克,连皮压碎,用开水冲泡,放凉后加入适量蜜糖和生姜汁,可放冰箱冰镇后饮用,有清热解暑、醒胃消滞之效。

4

孕妇 

桑寄脊骨汤:桑寄生30克,砂仁5克,陈皮3克 ,扁豆花3克,猪脊骨250克,加适量水煲汤,分次食用,可以健脾消滞,安胎解暑。

白鲫粥:白鲫一条,砂仁5克,冬瓜皮30克,陈皮3克 ,加一小块排骨和适量米煲粥食用,有养胎解暑之效。

三、烈日炎炎,慎防中暑

三伏天气温骤增,体质虚弱或患有基础性疾病的中老年人,因自身体温调节功能差、出汗少,易引发中暑。其是老人在暑假期间经常要带孙子外出活动,需要长时间在烈日下行走,特别容易“中招”。一般情况下,中暑表现为恶心、头晕、头痛,伴随呼吸困难、心跳加速、皮肤潮红、体温升高等症状,甚至可能引发脏器损害,造成生命危险。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康复中心主任庄礼兴教授为大家支招穴位按摩防中暑。

【穴位微讲堂】

1

防中暑穴位


(1)足三里:补脾气

足三里穴位于外膝眼下四横指、胫骨边缘位置,在寻找穴时,应该以左腿用右手、右腿用左手以食指第二关节沿胫骨上移,至有突出的斜面骨头阻挡为止,指尖处即为此穴。足三里穴具有生发胃气、燥化脾湿的功效,对于脾气不足的老人,日常多按摩此穴有助补脾气、防中暑。

按摩方法:指压足三里穴位,并且在压的时候可以一边缓缓吐气、一边强压6秒,如此重复3~5分钟。


(2)百会、大椎:补督任之气

百会穴位于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连线的交叉处,穴居颠顶,联系脑部,与大脑密切联系,是调节大脑功能的要穴。头为诸阳之会,百脉之宗,而百会穴则为各经之脉气汇聚之处,对于调节机体的阴阳平衡起着重要的作用,具有升阳举陷、益气固脱的功效。

按摩方法:用手掌按摩头顶中央的百会穴,每次以顺时针方向和逆时针方向各按摩50圈,每日2~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