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中隐阴 逆向刺激疗法

巩昌镇:我们再看复式补泻手法。阳中隐阴,阴中隐阳,烧山火,透天凉,还有具有行气和补泻作用的“青龙摆尾法”“白虎摇头法”“苍龟探穴法”“赤凤迎源法”飞经走气四法,在以C神经模型为基础的逆向刺激疗法中也能得到解释吗?他们与逆向刺激疗法相关吗?如果相关,如何达到这些效果?

冷三华:阳中隐阴是在同一穴位先行烧山火,后行透天凉,补泻兼施,先补后泻的复式手法。阴中隐阳是在同一穴位內先行透天凉,后行烧山火,补泻兼施,先泻后补的复式手法。这两种手法都源自《金针赋》,适应症都是疟疾寒热,寒热错杂、虚实夹杂的杂病,只是寒热虚实偏重不同,是烧山火和透天凉的组合手法。烧山火和透天凉都是用针提供机械刺激,它会激活机械性C神经纤维,后者将机械信号转化成电信号,通过传入C神经传到脑功能区。当它到达体感皮层时,就产生了得气的感觉。疟疾寒热,寒热错杂、虚实夹杂的杂病,既有感受冷刺激的C神经敏化,也有感受热刺激的C神经敏化。若机械性C神经纤维和感受冷刺激的C神经纤维在同一个雷马克束,电信号可以从机械性C神经纤维传导到感受冷刺激的C神经纤维,传到后者通向的体感皮层时,就产生了透天凉的针感。同理,当机械性C神经纤维和感受热刺激的C神经纤维在同一个雷马克束,电信号可以从机械性C神经纤维传导到感受热刺激的C神经纤维,传到后者通向的体感皮层时,就产生了烧山火的针感。当感受冷或热刺激的C神经纤维敏化时,从机械性传导到感受冷或热刺激的C神经纤维的电信号更容易产生电冲动,从而能够到达体感皮层,产生透天凉或烧山火的针感。如果没有敏化,不产生电冲动,就不能到达体感皮层,就不能产生透天凉或烧山火的针感。所以,阳中隐阴和阴中隐阳都有适应症,而不是随便什么人都能作出其效果的。

“青龙摆尾,如扶船舵,不进不退,一左一右,慢慢拨动。” “白虎摇头,似手摇铃,退方进圆,兼之左右,摇而振之。” “苍龟探冷冻,如入土之象,一退三进,钻剔四方。” “赤凤迎源,展翅之仪,入针到地,提到天,候针处摇篮,复进其元,上下左右,四围飞旋。” “青龙摆尾法”、“白虎摇头法”、“苍龟探穴法”、“赤凤迎源法”四法都源自《金针赋》,其手法有摆、摇、退、进、振、钻、剔、提、飞、旋等,在腧穴不同的层次操作,达到气至病所的目的。这些动作,提供的都是机械性刺激,进或退是在腧穴不同的五体层次。就是通过针刺手法,将不同层次的机械性C神经激活,产生电冲动。病所的C神经敏化,如果与针刺部位的C神经在同一个雷马克束,针刺产生的电冲动就可以传到病所的C神经纤维,上传到病所的体感皮层,就产生了 “气至病所” 的针感;上传到病所的脑功能中枢,就通过脑功能中枢产生治疗效应。这四个飞经走气的方法,实际上是通过针刺得气。《难经七十八难》: “知为针者信其左,不知为针者信其右,当刺之时,先以左手按压所针荥俞之处,弹而努之,爪而下之,其气之来,如动脉之状”。经文明确触诊的得气比针刺的得气更好。因为触诊可以控制力量,不引起机体损伤,所以就不会引起C神经敏化。这样,触诊的得气都是因为疾病本身引起的C神经敏化导致的得气。因针刺本身有损伤,可以引起C神经敏化而得气,与疾病本身的C神经敏化产生的得气不同。所以,针刺得气不如触诊得气治疗疾病更有针对性。所以比《金针赋》更好的方法是通过触诊得气,然后进针。逆向刺激疗法就是采用的这种方法。而且,逆向刺激疗法将腧穴分为皮、脉、筋、肉、骨五个层次,根据五体不同的解剖特点,设计五体鉴别触诊,能够将得气精确到皮、脉、筋、肉、骨五个层次中的一个或几个层次。所以,针刺的针对性更强,理解也更加容易。

巩昌镇: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的“补母泻子”原则在以C神经模型为基础的逆向刺激疗法中还有所体现吗?这样的经典治疗原则和神经解剖为基础的逆向刺激疗法还有共同语言吗?

冷三华: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的“补母泻子”原则是根据五行学说推导确定的。逆向刺激疗法不采用哲学理念进行推导确定治疗,而是根据临床收集到的证据确定治疗。适合补母泻子的病情,在母子经络的腧穴上可以找到敏化点,即敏化C神经所分布的五体组织,根据其触诊确定补泻。这种方法的好处是针对性強,疗效容易重复,容易理解,容易推广。即使同为母子病变,不同性别、年龄、体质、季节、地域等因素,病人之间的差异可以很大。按照母子补泻原则确定治疗方案是相同,针对性就不足。即使根据原则确定治疗同一穴位,因穴位是动态的,针灸部位也会有不同。因此,按照母子补泻原则治疗的针对性、疗效的可重复性不如逆向刺激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