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是“治心养性的一种直接有效的方法”
读书是精神远足的过程,是一种高尚的坚守,当然也是“治心养性的一种直接有效的方法”。读书可以让人保持思想活力,让人得到智慧启发,让人滋养浩然之气。
众所周知,古代政治家也好,有识之士也好,都是十分重视读书的。从一些人的家书、家训中,都会看到读书被摆到很高的位置。曾国藩对弟子说:“吾不望代代得富贵,但愿代代有秀才。秀才者,读书之种子、世家之招牌,礼义之旗帜也”。钱学森家族读书成风,一代代大师、精英被世人尊崇。钱家家训要求后代读书明理、知书达理,强调“读书为第一等事、读书子弟为第一等人”。刘向说:“书犹药也,读书绝不仅仅在于“医愚”或“补拙”,更在于能够养心,使心无杂念;能够养德,使灵魂通透。读书使人成为有境界、有价值、有温度、有情趣的谦谦君子和文质彬彬的“雅人”。
那么,不读书呢,宋人黄山谷说:“人不读书,则尘俗生其间,照镜则面目可憎,对人则语言无味”。人若没有书卷气,便因“尘俗”浸润而多粗俗气、市井气、戾气,它们与组织人事干部的“修养”是水火不相容的。
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文韬武略,他们以书为伴,把读书的习惯发扬到极致,堪为典范。一些国学大师的读书热往往令我们景仰。叶曼好士、杨绛先生耄耋之年仍读书写作不辍,她们精神矍铄!神采飞扬,立于学者之林光彩照人。君不见杨绛先生蹲牛棚、扫厕所的那一刻,她也十分淡定。在把厕所打扫得干干净净之后,她便坐在便池上,掏出书来看上一回,那么聚精会神,那么旁若无人。书如同攀天的阶梯,让她们走向崇高。
事有所成,必是学有所成;学有所成,必是读有所得。《走进国医大师》所展示的30位国医大师的精诚之路,虽“条条大路通罗马”,但必经之路却是一条,即读书学习。这条路因为书香四溢,所以让大师们道德高尚、医技精湛。
古人说:见贤思齐。素有读书传统的中医药界,当以先贤为榜样,如钱氏家训中所说的,做读书的“第一等的事”和读书子弟“第一等人”。 中医同仁,应多读书。(冯凯 黑龙江省中医药科学院)
上一篇:养生独到的读书秘诀
近期更新
- 唐代著名医学家王冰的养生之术
- 睡眠不好可能是床垫、枕头不合适
- 冬至后养生秋冬养阴还要辅助养阳
- 加强防寒保暖 避免患病或病情复发
- 大寒节气养生进补已到尾声
- 中医之肺 孩子呼吸清阳之气
- 秋冬进补要因人因病因时而异
- 十二生肖动物们养生功法
- 大寒后宜温补养生
- 驱寒养生第一方
- 疾病辅助治疗 几种足浴配方
- 冬天增强五脏之气提高免疫力
- 炎夏易患暑热感冒 如何预防夏季感冒
- 寒冬养生长寿秘诀
- 亚健康身体虚 应该“补一补”
- 冬季对鼻的防护防感冒预防呼吸道感染
- 中医按摩治病手法“拍打法”
- 慢性疾病 勿忘膏方
- 5种梦境反映你的健康状态
- 冬天更容易“上火”
- 冬病夏治晚治几天也无妨
- 根据体质品晨茶
- 药渣可榨出药汁
- 冬至进补有讲究
- 冬天热敷疗法
- 自制水果酵素真能减肥养颜吗
- 中医湿病分类辨证施治
- 养生把规律生活养成习惯自然
- 常做“养生功”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
- 中医治口干症 扶脾益胃滋阴生津
- 胖人瘦人体型冬季养生方法
- 黑色食品养肾 吃法有讲究
- 教你看懂“十二时辰养生法”
- 每日“六转”防治疾病
- 大寒将至养生保健也要随之“转轨”
- 老年人阳虚 冬季护头脚
- 中华传统保健医疗 膏方进补
- 三九养生要点 来年无病痛
- 小寒大寒节气 顺四时而适寒暑
- 食术思药 中医养生
- 一日品茶也分“秋冬季”
- 一日之“夏”饮茶分为两个阶段
- 消除疲劳恢复精力 夫妻互按摩法
- 妇人以肝为先天
- 人为什么会得癌症
- 静可以益寿 勤可以致寿考
- 中医药界的国宝级人物的名方
- 缺觉一周长两斤 熬夜疲惫还催肥
- 亲自动手调制私家茶包
- 护嗓养生妙招让你清凉一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