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月犁:中医应该走自身发展的道路

□ 李致重 北京崔月犁传统医学研究中心

 

 

崔月犁同志逝世于1998年1月22日,距今已整整20年。在人生大舞台上,有的人经得起远看,而且历史愈久远,他的价值则愈显著。崔月犁同志就是这么一个人。在他去世前十余年间,我们交流较多。他逝世纪念日的临近,令我魂牵梦绕,长夜难眠。

崔月犁同志本姓张,“崔月犁”这个名字是他早年步入革命岁月时自己改的,取意于“东风催晓月,大地待春犁”。他的老伴徐书麟常说:“他这个人最大的特点是深深扎根在人民群众之中,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是发自内心的。是一个只知道拉犁,不知道惜命的老黄牛。”

崔月犁同志在革命战争年代,为北平的和平解放出生入死。建国初期夙兴夜寐,为北京的重建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文化大革命”中遭到迫害,经历了8年铁窗生涯,而革命气节毫不动摇。经常与他交往的人都知道:他生性胸怀坦荡、光明磊落、刚直不阿、坚贞不屈,他做事高瞻远瞩、雷厉风行、大刀阔斧、敢做敢当,他做人诚恳率真、谦和平易、患难可共、死生可托。这些话都验证在他生前最喜爱的一副对联上:“立身无愧于天地,志趋不忘为人民”。

1978年,他奉命到卫生部主管中医工作,从此中医事业就成了他的毕生职责。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他果断作出了“振兴中医”“保持和发扬中医特色”的决策。他对中医兴衰这一事关人民防病治病的大业,看得比自己生命还重要。1987年退休后,他更加关注中医药学术团体,整天记挂的全是中医振兴的大问题,诸如发扬中医特色、培养中医临床人才、继承传统师带徒、中医教育改革、中医科研、中医解决百姓医疗难题、中医走向世界等。直到1998年1月22日,他为心里只有人民的自己,画上了圆满的句号;也为中医的后来人,留下了充满正能量的革命精神。

崔月犁同志生前常说:“没有中医学术的发展,就不会有中医事业的兴旺。中医的医、教、研要突出中医特点,发挥中医优势,如果把中医学搞得不中不西,那还叫什么中医事业。”他在1997年召开的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语重心长地指出:“这次大会集中了全国中医界很多知名专家、人才,为保证中医药事业健康快速发展打下了基础。要进一步提高科学管理水平和决策水平,要重视中医软科学研究与开发。使中医在为世界人民服务的同时,也为世界医学的发展作出贡献。”这一番话,为中医事业勾画出一个以中医科学为生产力的,从国内到国际的发展蓝图。至今20年过去了,这一语重心长的嘱托,依然是指引我们锐意改革、努力奋斗的目标。1998年1月4日,他在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急症分会成立大会上满含深情地说:“中医急症学术和事业的未来靠年轻一代的努力。你们要发扬老一代中医急症专家的拼搏精神,学深、学透中医理论,决不能浅尝辄止,半途而废。”这几句话,竟成为他生前留给全国中医学者最后的寄语。

崔月犁同志生前常说:“我主张中西医结合,但不赞成中医西化”。1995年3月,他在谈到我所写的《中西医结合定义的研究》一文时,我第一次听到这句话。当时他诙谐地对我说:“这个观点是我从工作实践中概括出来的,你从理论上把它讲透彻了,这也叫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吧!”他还认真地说了一大段话:“毛泽东同志对待中西医两者的关系,核心是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首先从实践入手,提高临床疗效,共同服务于病人。至于说创造统一的新医学体系,那是医学发展的长远目标,到底多长多远,只能说我们不知道。以中西医结合作为唯一的医学体系,过去没有,现在没有,往后什么时候会实现,我们不知道。但是今天说已经形成了中西医结合的医学体系,那就不是事实了。现在中医学术发展的核心问题,仍然是保持特色,发扬优势。中医学术完全振兴了,中西医结合才有一个可靠的基础。”我说:“我给中西医结合下的定义,其实是中西医配合的意思。”他说:“这一点,从你的论文一眼就看出来了。中西医之间的关系本来就是相互配合嘛!50年代卫生工作方针称‘团结中西医’,80年代国家宪法写的是‘发展现代医药和我国传统医药’,90年代我国卫生工作总方针是‘中西医并重’。按照国家这些法规、方针,中西医两种医学之间的关系只能是配合,完全不包含中西医合二而一的意思呀!”我反问他:“那为什么当初不写成中西医配合,而要留下空子给人钻呢?”他大声笑着说:“50年代那时候,社会上结合的说法多了去了,脑体结合、城乡结合、工农结合等等。这些结合是什么意思,谁不明白呢?知道中西医并没有合二而一,不就得了吗?反正我已经让学会机关把你的《定义》转发给各省级中医药学会讨论了。如果有可能争论起来,你的观点以及相关‘说文解字’的问题,由你负责回答吧!”接着他又问:“你还研究过哪些定义?”我说到了《论中医学的定义》《证、证、症、候的沿革和证候定义的研究》《中医走向世界的若干理论问题》以及辨证论治、中药等。他鼓励说:“我知道你们前三届研究生的底子都厚,这些苦差事是你们念书人干的。回头你把这些论文都拿给我看看。”那是我与他交流比较多的一次。他讲起话来总是那么准确、干脆、利落、率真,每每想起来,就不由得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