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中医药大学金匮要略学科教学特色与成果

1956年广州中医药大学办校之初,由陶葆荪教授组建了内科诊断金匮教研室,《金匮要略》作为首批课程设立。1981年本专业获硕士学位授予权,为我国首批被批准的硕士点。1998年获博士学位授予权。在陈纪藩教授、廖世煌教授、黄仰模教授、林昌松教授、刘晓玲教授等历届和现任教研室主任带领下,历经60年发展,学科稳步前进,教学、科研、医疗共促共进,优势明显。

团队设置合理,突出特色

以陈纪藩教授为学术带头人,以其学术继承人林昌松教授为团队负责人,以刘晓玲教授、关彤教授、陈光星教授为团队学术骨干,以及刘清平、刘丽娟等中青年教师组成了老中青三代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团队以中医经典《金匮要略》为学术思想内核,结合岭南医学特色,回归临床30余年,对岭南风湿病形成一套较完整的学术经验与临床诊疗常规。教学团队承担金匮要略教研室年均1000余课时课堂教学、风湿病科年均200余人次的临床带教,在教学实践和任务中积累丰富的课堂、临床教学经验,形成一套较完整的金匮要略及风湿病教学规范。

首创“经典回归临床,科研医疗促教学”的教学新模式

我们坚持教学改革,在全国同行中首创“经典回归临床,科研医疗促教学”的崭新教学模式,率先建立了病区、实验室等教学实践基地,从金匮要略课程设置、教材建设、教学方法、临床实践、教学评估等方面进行研究,从根本改变了金匮要略教学从理论到理论、满堂灌、填鸭式的僵化教学模式。2008年“金匮要略课程建设与创新”获广州中医药大学教学成果二等奖。

总结教学医疗科研成果,出版金匮要略系列教材教参

早在上世纪60年代,陶葆荪教授即著《金匮要略易解》;上世纪80年代初何汝湛教授编著《金匮要略表解》,均为本课程教学提供了简单通俗的资料。为了适应教育体制和教学改革的需要,大力更新教学内容,在总结教学医疗科研成果基础上,本教研室近几年来在教材教参建设上取得了辉煌的成绩。2001年主编出版了中医学高级丛书《金匮要略》;2003年、2012年、2016年分别作为主编单位出版《金匮要略讲义》一版、二版、三版;2004年编写《伤寒金匮方歌歌诀新编》;2006年主编出版了21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课程配套教材《金匮要略教与学》和学习参考资料《金匮要略的辨证方法与临床运用》;2009年出版了《中医经典百题精解丛书·金匮要略》。逐渐形成了系列化的教材教参,极大地满足了不同层次的教学需求,在全国同行中确立领先的学术地位。

探索网络教学模式,共享优质教学资源

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积极探索网络师生互动教学模式,改变以往单向的课堂教学方法,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能力,并通过网络将我们拥有的优质教学资源上载与同行共享,有利于教育发展。2004年承担广东省高校现代教育技术151工程 “中医风湿病专题学习网站” 建设项目,紧密结合风湿病科建设的成果,建立了《金匮要略》(风湿病)为基本内容的专题学习网,满足了本科生、研究生、进修医师和临床医师对相关知识的学习需求;2008年以省级精品课程建设为契机,整理多年教学建设成果,建立“金匮要略精品课程网”“金匮要略网络课程学习网”,以网络为媒体,共享我们拥有的优质教学资源,并设立师生交流板块,为课后师生互动交流提供网络平台,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2009年“金匮要略精品课程网”获得第五届全国医学优秀电教教材一等奖(中华医学会),且在此基础上,2013年成功转为广东省精品资源共享课,并借助天空教室的网络平台,继续开展并深化网络教育。

加强实践教学研究,形成丰富的实践教学形式和方法

2005年承担全国高等教育学会临床教育研究会立项课题“金匮要略临床教学的研究”,开展临床教学内容与方法的研究。通过修订教学大纲,增加临床实践教学时数,以风湿免疫科以及风湿免疫门诊为教学基地,加强实践教学研究,积极开展教学查房、案例式教学讨论、临床小讲课和专家门诊“师带徒”带教等多种形式教学,逐渐形成丰富的实践教学方法,显著提高学生对经典的学习兴趣,加强学生的中医临床思维和临床运用技能。此外,实行本科生临床导师制等。

积极开展案例式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