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未病从“夏”到“冬”抓牢“中医”根本

长江中游、汉水之滨,国之中部九省通衢、省内中心日新月异;随着“武汉,每天不一样”的脚步,坐落于汉口江边的武汉市中医医院,也迎来了自己的蜕变。以名院、名科、名医、名术、名药“五名工程”建设为重点,有层次分阶段、点线面相结合,不断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提升医院的综合竞争力,医院先后荣获了全国卫生系统先进集体、全国首届中医药科技推广工作先进集体、全国医药卫生系统“创先争优”活动先进单位、湖北省三级优秀中医医院、湖北省知名中医医院等荣誉称号。

抓牢“中医”根本

年门诊量百万余人次、住院人数连年翻番,知名中医“一号难求”,冬病夏治、冬季调补备受热捧……

近年来,中医药受到多方重视,给力发展。武汉市中医医院顺势而为,牢牢抓住“中医”根本,坚信中医特色不仅不是负担,反而是立院之本,是医院的核心竞争力,努力打好中医药基础牌,使传统中医的各项诊疗技术得以充分施展:中草药、针灸、火罐、熏洗等近一百种中医药技术用于治疗疾病,疗效显著;章真如诊疗技术、彭银亭中药炮制技术、林氏中医疮疡疾病诊疗法、张介安中医儿科诊疗技术入选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细化中医分科 强化科研力量

急诊、内、外、妇、儿、针灸、脑病、骨伤、皮肤、推拿、肛肠、肿瘤、眼科、耳鼻喉科等40多个临床、医技科室;2个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骨伤科、风湿病科,2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中药药剂学、推拿学,7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急诊科、脑病科、脾胃病科、预防保健科等国家级重点专学科集群,从临床疗效到中医科研,武汉市中医医院弘扬中医传统之长,吸收西医现代之优,在改革中前行,在探索中奋进。

骨伤科设立四个专科病区,并设有创伤骨科ICU病房,总床位200余张。科室对股骨头坏死、骨关节病等疾病的诊疗采用独到的方法,吸引了来自全国20多个省市的患者,成为中南地区中医骨科基地。

风湿病科是国家重点专科医疗卫生人才培养基地,年门诊量近7万人次,年住院1600余人次,独创“隔物温和灸”疗法,研发出“痹痛定”“多藤汤”等一系列胶囊、汤剂,在类风湿关节炎的诊疗方面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推拿科作为湖北省首个推拿专科门诊,已成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建设单位,科室特色汉派经穴推拿手法,对腰椎间盘突出症、颈椎病、膝骨关节炎、肩周炎等疾病的治疗具有独特疗效。

脑病科运用针灸等中医特色诊疗方法,治疗脑梗死、出血性中风等疾病具有独特优势。中国工程院院士石学敏受聘成为医院特约专家,亲自指导临床和科研,成立了全国针灸临床研究中心武汉分中心,脑病科临床水平和学术地位得到进一步提升。

急诊科被确定为全国中医中西医结合急诊临床基地,科室建立起一套完整的院前、院内急救体系,可运用多种中医技术抢救危急重症病人,使中医急救得到继承和发展。

与此同时,医院肝胆脾胃病科、心内科、外科疮疡科(瘰疬病)等以独具特色的治疗方法,在患者心目中享有盛誉。在临床专科发展之余,市中医院先于国内同行开始科研探索,为传统中医药的科学性寻找实验依据。医院建成骨生物学实验室和中药制剂实验室,被确定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级实验室。近年来,医院加大实验室设备、仪器等投入,全力提高中医药的科研水平。

为人才成长和技术创新提供沃土

人才队伍建设是学科发展的源泉,是医院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医院不断改善高层次人才成长环境,不断激励临床骨干创新中医、中西医结合诊疗技术,着力营造专家辈出、人才争辉的发展环境。中医大师名师辈出,涌现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徐升阳、徐宜厚、叶世登等一批知名中医专家,湖北省中医大师2名、中医名师8名,武汉市中医大师2名、中医名师10名,武汉中青年中医名师6名,硕博研究生导师49名。更有一批新业务新技术不断服务于临床,2015年共申报33项新业务新技术项目,为患者提供了更优质、更先进的治疗手段,也使得非药物治疗方式逐步多元化。

医得疗效 药很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