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而而良好的疗法:三伏贴
三伏贴理论源流及现代运用探析
中医学强调“不治已病治未病”的防重于治的思想,三伏贴则是传统有效的中医治未病方法之一。近些年来三伏贴疗法的临床运用有新的进展,而对其理论源流和现代应用的研究还有诸多方面值得思考和探析。
三伏贴的理论源流
1
三伏贴的运用记载
在医方专著《五十二病方》中,有用白芥子泥贴敷于百会,使局部皮肤发红以治疗毒蛇咬伤的记载,这是贴敷疗法的较早雏形。
《五十二病方》
三伏贴也是古代天灸之一。
小百科:
天灸,灸法之一,出自《针灸资生经》。是采用对皮肤有刺激性的药物敷贴于穴位或患处,使其局部皮肤自然充血、潮红或起疱的治疗方法。因其不用艾火而局部皮肤有类似艾灸的反应,并且作用也非常相似,故名为天灸,又称自灸、敷灸、药物灸、发疱灸。
天灸疗法最早记载于南北朝的《荆楚岁时记》。
天灸疗法
天灸疗法开始应用于临床始见于宋朝王执中《针灸资生经》,即用旱莲草外敷治疟。
旱莲草
明清时期三伏穴位贴敷疗法有了新发展,清初名医张璐的《张氏医通》详细记载了采用白芥子散贴敷背部腧穴防治肺系疾患的方法,这也是现在盛行的三伏贴防治肺系疾病的理论源流。《张氏医通》记载的白芥子散是采用白芥子、细辛、延胡索、甘遂共为末,加入麝香来调敷肺俞、膏肓、百劳等穴治疗冷哮。
白芥子
三伏贴的时间依据
《素问》曰:“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强调春夏宜补阳,秋冬宜补阴,这是根据一年阴阳四时变化提出的养生起居防病治病的根本法则,其所蕴含的“治未病”思想是后来“冬病夏治”的最早理论渊源。
《素问》
春夏时节阳气主升亦主生,尤其夏至时节,人体阳气最旺盛,但是夏至后则阴升阳降,阴气开始上升,阳气开始衰减,为了给秋冬储备阳气而不为严寒所伤,对于阳虚者则更应该补阳助阳,故夏至时节要注重补阳。
《灵枢·五癃津液别》曰“天暑衣厚则腠理开”,《素问·疟论》曰“若腠理疏松则汗孔多开”,说明在三伏天时节,人体腠理疏松,汗孔多开,全身经络亦最为通畅,这时通过把阳性、热性的药物贴敷于相应的腧穴,药物则更易于透达肌肤,渗入经络,以鼓舞激发人体的阳气,提升正气,协调脏腑功能。故三伏天期间是一年中补阳的重要时机。
“三伏贴”作为一种如硬币大小的膏药,在夏天农历的头伏当日开始贴在患者后背一些特定穴位上,是一种顺应节气行夏季补阳、冬病夏治的良好方法,其通过鼓舞人体阳气以达到防寒、治寒的目的,对一些冬季易发的疾病,如因素体阳虚,或外受寒邪为病机的疾病,有很好的防治效果。现在的三伏贴主要运用于对肺系疾病的防治,并且对一些慢性顽固性肺系疾病有很好的临床疗效。
三伏贴除了遵循“春夏养阳”、“夏至阳盛”的时间理论,还特别强调三伏天的特殊时候。
三伏天是根据古代历法推算而来,以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为头伏第一天,10天为一伏,天干有10个,中伏第一天也为庚日,依此类推,三伏第一天同样是庚日。所谓庚日即干支纪年法中当日的天干为庚。古人认为,阳干之庚为肺金,中医学认为肺属金,庚日贴敷可补肺气,这也是三伏贴主要运用于防治肺系疾病的理论依据。由于每伏的第二天为辛日,辛也属金,但辛为阴干,所以这一天也可贴敷,但补肺气效果较庚日稍差。因此,贴敷一般选择在每伏的第一、二天是为了与天时相应,那样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小贴士:
今年三伏初伏、中伏、末伏时间计算得到如下,共30天:
2017初伏时间:2017年7月12日 庚辰
2017中伏时间:2017年7月22日 庚戌
2017末伏时间:2017年8月11日 庚午
三伏贴的相关经络理论
《灵枢·四时气论》曰:“四时之气,各有所在,灸刺之道,得气穴为定。”《素问·八正神明论》亦云:“凡刺之法,必候日月星辰四时八正之气,气定乃刺之。”说明针灸的根本在于调气,而四时不同,人体之经气部位也有所不同,故针灸法则也受四时季节更替及日月星辰变换的影响。
上一篇:防心脏食核桃 香蕉护胃
下一篇:心里紧张 自我化解
近期更新
- 唐代著名医学家王冰的养生之术
- 睡眠不好可能是床垫、枕头不合适
- 冬至后养生秋冬养阴还要辅助养阳
- 加强防寒保暖 避免患病或病情复发
- 大寒节气养生进补已到尾声
- 中医之肺 孩子呼吸清阳之气
- 秋冬进补要因人因病因时而异
- 十二生肖动物们养生功法
- 大寒后宜温补养生
- 驱寒养生第一方
- 疾病辅助治疗 几种足浴配方
- 冬天增强五脏之气提高免疫力
- 炎夏易患暑热感冒 如何预防夏季感冒
- 寒冬养生长寿秘诀
- 亚健康身体虚 应该“补一补”
- 冬季对鼻的防护防感冒预防呼吸道感染
- 中医按摩治病手法“拍打法”
- 慢性疾病 勿忘膏方
- 5种梦境反映你的健康状态
- 冬天更容易“上火”
- 冬病夏治晚治几天也无妨
- 根据体质品晨茶
- 药渣可榨出药汁
- 冬至进补有讲究
- 冬天热敷疗法
- 自制水果酵素真能减肥养颜吗
- 中医湿病分类辨证施治
- 养生把规律生活养成习惯自然
- 常做“养生功”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
- 中医治口干症 扶脾益胃滋阴生津
- 胖人瘦人体型冬季养生方法
- 黑色食品养肾 吃法有讲究
- 教你看懂“十二时辰养生法”
- 每日“六转”防治疾病
- 大寒将至养生保健也要随之“转轨”
- 老年人阳虚 冬季护头脚
- 中华传统保健医疗 膏方进补
- 三九养生要点 来年无病痛
- 小寒大寒节气 顺四时而适寒暑
- 食术思药 中医养生
- 一日品茶也分“秋冬季”
- 一日之“夏”饮茶分为两个阶段
- 消除疲劳恢复精力 夫妻互按摩法
- 妇人以肝为先天
- 人为什么会得癌症
- 静可以益寿 勤可以致寿考
- 中医药界的国宝级人物的名方
- 缺觉一周长两斤 熬夜疲惫还催肥
- 亲自动手调制私家茶包
- 护嗓养生妙招让你清凉一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