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而而良好的疗法:三伏贴

三伏贴理论源流及现代运用探析

中医学强调“不治已病治未病”的防重于治的思想,三伏贴则是传统有效的中医治未病方法之一。近些年来三伏贴疗法的临床运用有新的进展,而对其理论源流和现代应用的研究还有诸多方面值得思考和探析。

三伏贴的理论源流

1

三伏贴的运用记载

在医方专著《五十二病方》中,有用白芥子泥贴敷于百会,使局部皮肤发红以治疗毒蛇咬伤的记载,这是贴敷疗法的较早雏形。

《五十二病方》

三伏贴也是古代天灸之一。

小百科:

天灸,灸法之一,出自《针灸资生经》。是采用对皮肤有刺激性的药物敷贴于穴位或患处,使其局部皮肤自然充血、潮红或起疱的治疗方法。因其不用艾火而局部皮肤有类似艾灸的反应,并且作用也非常相似,故名为天灸,又称自灸、敷灸、药物灸、发疱灸。

天灸疗法最早记载于南北朝的《荆楚岁时记》。

天灸疗法

天灸疗法开始应用于临床始见于宋朝王执中《针灸资生经》,即用旱莲草外敷治疟。

旱莲草

明清时期三伏穴位贴敷疗法有了新发展,清初名医张璐的《张氏医通》详细记载了采用白芥子散贴敷背部腧穴防治肺系疾患的方法,这也是现在盛行的三伏贴防治肺系疾病的理论源流。《张氏医通》记载的白芥子散是采用白芥子、细辛、延胡索、甘遂共为末,加入麝香来调敷肺俞、膏肓、百劳等穴治疗冷哮。

白芥子

三伏贴的时间依据

《素问》曰:“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强调春夏宜补阳,秋冬宜补阴,这是根据一年阴阳四时变化提出的养生起居防病治病的根本法则,其所蕴含的“治未病”思想是后来“冬病夏治”的最早理论渊源。

《素问》

春夏时节阳气主升亦主生,尤其夏至时节,人体阳气最旺盛,但是夏至后则阴升阳降,阴气开始上升,阳气开始衰减,为了给秋冬储备阳气而不为严寒所伤,对于阳虚者则更应该补阳助阳,故夏至时节要注重补阳。

《灵枢·五癃津液别》曰“天暑衣厚则腠理开”,《素问·疟论》曰“若腠理疏松则汗孔多开”,说明在三伏天时节,人体腠理疏松,汗孔多开,全身经络亦最为通畅,这时通过把阳性、热性的药物贴敷于相应的腧穴,药物则更易于透达肌肤,渗入经络,以鼓舞激发人体的阳气,提升正气,协调脏腑功能。故三伏天期间是一年中补阳的重要时机。

“三伏贴”作为一种如硬币大小的膏药,在夏天农历的头伏当日开始贴在患者后背一些特定穴位上,是一种顺应节气行夏季补阳、冬病夏治的良好方法,其通过鼓舞人体阳气以达到防寒、治寒的目的,对一些冬季易发的疾病,如因素体阳虚,或外受寒邪为病机的疾病,有很好的防治效果。现在的三伏贴主要运用于对肺系疾病的防治,并且对一些慢性顽固性肺系疾病有很好的临床疗效。

三伏贴除了遵循“春夏养阳”、“夏至阳盛”的时间理论,还特别强调三伏天的特殊时候。

三伏天是根据古代历法推算而来,以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为头伏第一天,10天为一伏,天干有10个,中伏第一天也为庚日,依此类推,三伏第一天同样是庚日。所谓庚日即干支纪年法中当日的天干为庚。古人认为,阳干之庚为肺金,中医学认为肺属金,庚日贴敷可补肺气,这也是三伏贴主要运用于防治肺系疾病的理论依据。由于每伏的第二天为辛日,辛也属金,但辛为阴干,所以这一天也可贴敷,但补肺气效果较庚日稍差。因此,贴敷一般选择在每伏的第一、二天是为了与天时相应,那样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小贴士:

今年三伏初伏、中伏、末伏时间计算得到如下,共30天:

2017初伏时间:2017年7月12日 庚辰

2017中伏时间:2017年7月22日 庚戌

2017末伏时间:2017年8月11日 庚午

三伏贴的相关经络理论

《灵枢·四时气论》曰:“四时之气,各有所在,灸刺之道,得气穴为定。”《素问·八正神明论》亦云:“凡刺之法,必候日月星辰四时八正之气,气定乃刺之。”说明针灸的根本在于调气,而四时不同,人体之经气部位也有所不同,故针灸法则也受四时季节更替及日月星辰变换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