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救部主任赵晓东解读并详细教您自救的方法

炎炎夏日,暑热难耐,许多家长利用暑假时间带孩子奔向海滩消夏避暑;也有许多人盘算着郊游计划,避开城市的喧闹,亲近大自然。但你知道安全海域也有可能被有毒生物袭击吗?亲近自然的时候,又会遭遇哪些致命叮咬?一旦被蜇咬,第一时间应如何紧急自救?笔者采集近年游人在海边、郊外遇袭的典型病例,请首都地区军队急救中心、华北地区蛇伤救治中心、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急救部主任赵晓东解读并详细教您自救的方法。

毒蛇咬伤救治务必争分夺秒

案例回放:去年8月6日,18岁少年小孙在郊外游玩时右脚被毒蛇咬伤,在当地医院治疗效果不佳,12日晚上18点被救护车送到医院。检查发现患者伤口局部溃烂坏死,腿部到腰部有大片紫红瘀斑,神志不清,呼吸微弱,无尿,双瞳孔散大,氧饱和度仅为20%,诊断为毒蛇咬伤并发脓毒症伴多器官功能衰竭。虽经7个多小时的全力抢救,最终无力回天。

被毒蛇咬伤后的临床表现

首先是疼痛,其他全身性反应会因不同毒蛇的毒素不同而出现不同症状。致死率最高的是以神经毒为主的金环蛇、银环蛇、海蛇等,这些蛇咬过的伤口,红肿不明显、出血不多,仅感到轻微的痒。但半小时后,可能就会觉得头昏、嗜睡乏力、恶心、呕吐;重者出现吞咽困难、声嘶、失语、眼睑下垂及复视,最后出现呼吸困难、血压下降及休克。因为这些蛇的毒液作用于神经系统,引起肌肉麻痹和呼吸麻痹,最后使呼吸停止导致死亡。

第二种是以血液毒为主的五步蛇、蝰蛇、竹叶青等,其毒液影响血液及循环系统,引起溶血、出血、凝血障碍及心脏衰竭。临床表现为局部迅速肿胀,并向近心端发展,有的伤口剧痛流血不止。伤口周围常伴有水疱、血疱、皮下瘀斑,甚至组织坏死。严重时全身广泛性出血,比如结膜下瘀血、鼻衄、呕血、咳血、尿血和胸腔、腹腔出血及颅内出血,最后导致失血性休克。

毒蛇咬伤后的紧急自救

一旦确定是毒蛇咬伤,应及时采取自救措施。一是不要惊慌乱跑尽可能延缓毒素扩散。剧烈的活动,能使血液循环加快,增加人体对毒素的吸收,加重中毒症状;二是迅速用止血带或细绳在距伤口5~10厘米的肢体近端捆扎,阻断静脉和淋巴回流,减少毒素在体内扩散。每间隔半小时放松3~5分钟,以免肢体坏死;三是用拔火罐吸除毒液,也可用口吮吸,但要注意口腔内不能有伤口和溃疡,并要及时漱口。四是用利器把伤口切开,用清水、茶水冲洗伤口;无条件的,也可以用火柴、烟头烧灼伤口,破坏蛇毒,并迅速送有救治经验的医院抢救。

蝎子、蜈蚣、毒蜘蛛易伤人

案例回放:今年7月21日,家住承德的何女士被自家饲养的蜈蚣咬伤,住了4天的医院,症状得到控制。 去年7月11日夜里,何女士起来上厕所,当她去摸墙上的电灯开关时,突然感觉手臂一阵刺痛,打开灯一看,原来是一条蜈蚣正在她的手臂上蠕动。她连忙将蜈蚣从手上抖落,手臂上立刻出现了一道道清晰的红印,很快伤口周围肿成大包块,并伴有剧烈疼痛。家人连夜送她到医院。医生给予季德胜蛇药片口服并外敷、破伤风抗毒素肌肉注射、局部封闭以及抗感染、抗凝等对症治疗。4天后,被咬伤部位肿胀及疼痛症状明显缓解。

蝎子、蜈蚣和毒蜘蛛咬伤自救措施

万一被蝎子、蜈蚣、毒蜘蛛等咬伤,一定要及时到医院就医。尤其是被蝎子或毒蜘蛛蜇伤,部分病人会有全身反应,蝎毒可能引起小儿的胃肠、肺出血、肺水肿;即使成年人被毒蜘蛛袭击,也有可能出现急性肾功能衰竭、中毒性脑病,甚至死亡。

被蜈蚣咬伤后,可立即用肥皂水或5%碳酸氢钠冲洗伤口;有蛇药可外涂伤口周围,也可局部冷敷;出现过敏性红肿,应该在医生指导下服用或静脉滴注抗过敏药物。

蝎子蜇过的局部会有红肿、灼痛,中央可见蜇伤斑点,有的伤口内有钩形毒刺,应立即拔出。在伤处上端2~3厘米处,用止血带或布带扎紧,每15分钟放松1~2分钟。伤口周围可用冰敷或冷敷,减少毒素吸收和扩散,并及时到医院就诊。

毒蜘蛛咬伤后,局部苍白的会比红肿的更严重一些,反应出的全身症状也比被其他虫子咬伤重。所以,伤者自己应在伤口上方用捆扎法和冷敷法减慢毒液蔓延,同时尽快上医院由医生检查处理。

海滨玩浴防海蜇“咬伤”

案例回放:去年8月2日,北京8岁男孩小宇在南戴河浴场游玩时,被海蜇蜇伤引起了急性肺水肿,当天下午因医治无效身亡。当时孩子正在浅海区玩水,突然称腿疼,家人一看,孩子两腿浮肿。浴场工作人员给小宇搽了些明矾后,建议他们去医院。医院的主任看到小宇说,孩子脸色不对,须马上抢救。抢救了1小时左右,下午5点,医院宣布抢救无效身亡。

海蜇毒性是河豚的450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