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走向现代不是中医西化 中医要主动适应社会需求
•中医应该汲取现代医学之所长,积极发挥特色优势,加速从传统中医迈向现代中医的步伐,让中医更适合现代社会的需求。
•在充分继承传统中医优势的前提下,根据现代社会的需求进行创新发展,关注现代疾病,积极发挥中西医结合的优势,并重视传统理论的创新。
•要实现传统中医的现代化转型,就必须在政策积极导向的前提下,全社会各方面共同努力,要对教材进行重新修订,并重视中医科普宣传工作,加强中西医之间的融合。
西医,即现代医学,是建立在还原论上的精准医学,在诊断、治疗方面有自己独特的优势。在世界范围内,现代医学处于主流地位,然而,随着科技的进步与社会的发展,现代医学所面临的问题也越来越多,抗生素滥用、激素应用不当、过度输液等问题都是不容忽视的。目前,随着社会对健康的需求度越来越高,现代医学已不限于生物-医学模式,正在逐渐向更全面的生物-医学-心理-社会模式转化,这与中医理论所包含的天人合一的自然观、人的整体观、辨证论治的科学观、治未病的健康观是不谋而合。在当前大背景下,中医应该汲取现代医学之所长,积极发展中医特色优势,加速从传统中医迈向现代中医的步伐,让中医更适合现代社会的需求。
中医走向现代不是中医西化
中医的核心是天人合一、整体观念、辩证论治。中医由传统走向现代,是在中医核心理论基础上的发展,也是传统中医理论在现代临床中应用的总结与创新,而不是中医西化。
目前,很多中医院在临床治疗实践中,中医处于极其辅助的地位。比如,中医院的分科基本上与西医院分科名称相差无几;另外,在某些中医院的日常诊疗过程中,很多医生完全依赖辅助科室的检查、化验结果,没有发挥中医四诊望、闻、问、切的优势。这些问题在某些中医院里是现实存在的。
中医院发挥中西医结合优势的初衷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如果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没有把握好尺度,使得中医的理念和思想不能指导临床,中医的治疗手段不能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中医在中医院就处于被动尴尬的位置,这不是中医现代化,而是中医西化。
中医要主动适应社会需求
中医走向现代要在充分继承传统中医优势的前提下,根据现代社会的需求进行创新发展。
现代中医应关注现代疾病。中医不应只停留在对“证”的认知上,更应该针对具体的“病”,尤其是“现代疾病”发挥优势。国医大师邓铁涛用《脾胃论》的观点治疗重症肌无力,取得了重大的突破。黑龙江医科大学的吴效科教授从“痰壅胞宫”的角度认识多囊卵巢综合征,发现了黄连素的治疗效果。传统中医虽然也有辨病的理念,但更重视辨证论治,并且现代很多疾病是中国古代没有发现的,所以中医不应该只局限于传统思维,应该针对现代疑难病症,发挥中医辨证思维的优势,总结中医治疗某些疑难疾病的规律和思路,使中医更好地服务人类健康。
现代中医应积极发挥中西医结合的优势。比如,对于肿瘤,现代医学的手术及放、化疗都是有效的应对方法,但是中医药在治疗肿瘤以及防止肿瘤复发方面也颇有特色。肝癌专家汤钊猷院士曾在著作中表示,西医治疗肿瘤是消灭敌人,事实上敌人是消灭不完的,而中医则是改造敌人。因此,他提出了治疗肿瘤必须走中西医结合的道路。中、西医在很多医学问题上具有互补的特点,可以在诊断上互相补充,在治疗上互相配合,以起到更好的治疗效果,所以现代中医不应该排斥结合,应该善于整合中西医的优势,重视与西医的结合。
现代中医要重视传统理论的创新。现代中医应该在传统理论的基础上,结合临床实际,总结临床经验,在继承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国医大师王琦教授提出体质学说,强调辨证、辨病、辨体、三位一体,将成为我国精准医学的理论基础。国医大师张镜人教授创新提出了脾胃病学说,在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方面取得了突破。现代中医应该在阴阳、五行、辨证论治等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发展创新出新的理论体系,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中医走向现代需要政策支持
中医由传统走向现代需要全社会各方面的努力,其中政策的导向是重中之重。目前,“中西医并重”的政策方针为传统中医走向现代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在具体操作方面,笔者有以下建议:
下一篇:重视中医药现代化研究
近期更新
- 唐代著名医学家王冰的养生之术
- 睡眠不好可能是床垫、枕头不合适
- 冬至后养生秋冬养阴还要辅助养阳
- 加强防寒保暖 避免患病或病情复发
- 大寒节气养生进补已到尾声
- 中医之肺 孩子呼吸清阳之气
- 秋冬进补要因人因病因时而异
- 十二生肖动物们养生功法
- 大寒后宜温补养生
- 驱寒养生第一方
- 疾病辅助治疗 几种足浴配方
- 冬天增强五脏之气提高免疫力
- 炎夏易患暑热感冒 如何预防夏季感冒
- 寒冬养生长寿秘诀
- 亚健康身体虚 应该“补一补”
- 冬季对鼻的防护防感冒预防呼吸道感染
- 中医按摩治病手法“拍打法”
- 慢性疾病 勿忘膏方
- 5种梦境反映你的健康状态
- 冬天更容易“上火”
- 冬病夏治晚治几天也无妨
- 根据体质品晨茶
- 药渣可榨出药汁
- 冬至进补有讲究
- 冬天热敷疗法
- 自制水果酵素真能减肥养颜吗
- 中医湿病分类辨证施治
- 养生把规律生活养成习惯自然
- 常做“养生功”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
- 中医治口干症 扶脾益胃滋阴生津
- 胖人瘦人体型冬季养生方法
- 黑色食品养肾 吃法有讲究
- 教你看懂“十二时辰养生法”
- 每日“六转”防治疾病
- 大寒将至养生保健也要随之“转轨”
- 老年人阳虚 冬季护头脚
- 中华传统保健医疗 膏方进补
- 三九养生要点 来年无病痛
- 小寒大寒节气 顺四时而适寒暑
- 食术思药 中医养生
- 一日品茶也分“秋冬季”
- 一日之“夏”饮茶分为两个阶段
- 消除疲劳恢复精力 夫妻互按摩法
- 妇人以肝为先天
- 人为什么会得癌症
- 静可以益寿 勤可以致寿考
- 中医药界的国宝级人物的名方
- 缺觉一周长两斤 熬夜疲惫还催肥
- 亲自动手调制私家茶包
- 护嗓养生妙招让你清凉一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