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基本理论的学习与身边先进事迹的学习相结合
一人健康是立身之本,全民健康是强国之基。保持初心、同心协力服务群众健康,并促进中医药产业发展是现代中医人的历史使命。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中医药社会需求的不断提高,人才建设是中医药工作的重中之重。目前,中医药事业发展急需应用型、技能型、创新型、服务型的综合型人才。
立德树人是培育中医药综合型人才的制高点。医疗卫生服务涉及千家万户的生命健康相托。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疾病谱的改变,人们对健康需求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和多角度的变化,医德成为最根本和最直接的“传感器”,人民群众往往通过医德医风透视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的文明公平。医学领域职业道德、个人品德的教育重点是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把握,核心是理想与信念的坚守。
因此,在培育中医药人才中,我们既要把基本理论的学习与身边先进事迹的学习相结合,又要把可延伸和运用的特色资源作载体,强化红色基因的传承与转化,把共产党人的信仰与信念、宗旨与忠诚同职业的劳动始终溶在一起、知行合一,更要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持续灌输,使千千万万人的青年学子不能缺“精神之钙”,还要不断补充“成长之钙”,培养出党和人民需要的建设者与接班人,始终保持不落伍、不褪色、不变质。
共享互助是培育中医药综合型人才的关键点。医学是学历教育与继续教育结合最紧密的专业;人类生命科学的研究在信息化、智能化的推动下,已经进入了日新月异的新时期。人们对健康的需求更加期盼和直接,既要解决有人治病、有钱治病、有地方治病,还要关口前移、重心下移,让有限的医疗资源费省效宏,即在解决城乡群众少生疾病、少生大病、少生重病的医疗卫生服务中提高对世界医学发展的中国贡献率。
我国现有三亿多人的慢性病患者,要从专业设置、精品课程、翻转课堂等教学管理上持续改进,尤其把教学能力、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作为治学办校的重点和难点,要通过“互联网+”的模式把国内外的资源共享、信息互通。在突出专业课程优质教学的同时,还要把与医学相关的哲学、历史、文学、经济、人文、心理等相关专业引入,引导中医学子博闻强识而多才,能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对中医药人才的需求。
融会贯通是培育中医药综合型人才的落脚点。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多学科、多专业的互相融合和促进已成为科技进步的阶梯,多民族、多领域的交流开放和合作共赢已成为和平发展的基石。所以,要传承文化、服务社会、不断创新,把先人的经验方法为我所用,把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相沿习用,把个人的劳动创造相传共用。
中医药特色资源与品牌为中华民族的繁衍延续做出了特殊贡献,还需进一步解放思想、打破壁垒与门户之见,坚持兼容并蓄、举一反三,更加注重信息工程、遗传基因、生物环境、电子光学、现代物流等多学科、多层次、多角度的互相渗透与融合,有计划、有目标、有选择地融会贯通和促进其成果的转化提升。让中医药在现代文明和医学科技进步的历史进程中为世界人民做出更重要的贡献。(秦晓明)
上一篇:减缓腕关节的疲劳
下一篇:夏季气温高湿气重,试试祛湿膏方
近期更新
- 唐代著名医学家王冰的养生之术
- 睡眠不好可能是床垫、枕头不合适
- 冬至后养生秋冬养阴还要辅助养阳
- 加强防寒保暖 避免患病或病情复发
- 大寒节气养生进补已到尾声
- 中医之肺 孩子呼吸清阳之气
- 秋冬进补要因人因病因时而异
- 十二生肖动物们养生功法
- 大寒后宜温补养生
- 驱寒养生第一方
- 疾病辅助治疗 几种足浴配方
- 冬天增强五脏之气提高免疫力
- 炎夏易患暑热感冒 如何预防夏季感冒
- 寒冬养生长寿秘诀
- 亚健康身体虚 应该“补一补”
- 冬季对鼻的防护防感冒预防呼吸道感染
- 中医按摩治病手法“拍打法”
- 慢性疾病 勿忘膏方
- 5种梦境反映你的健康状态
- 冬天更容易“上火”
- 冬病夏治晚治几天也无妨
- 根据体质品晨茶
- 药渣可榨出药汁
- 冬至进补有讲究
- 冬天热敷疗法
- 自制水果酵素真能减肥养颜吗
- 中医湿病分类辨证施治
- 养生把规律生活养成习惯自然
- 常做“养生功”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
- 中医治口干症 扶脾益胃滋阴生津
- 胖人瘦人体型冬季养生方法
- 黑色食品养肾 吃法有讲究
- 教你看懂“十二时辰养生法”
- 每日“六转”防治疾病
- 大寒将至养生保健也要随之“转轨”
- 老年人阳虚 冬季护头脚
- 中华传统保健医疗 膏方进补
- 三九养生要点 来年无病痛
- 小寒大寒节气 顺四时而适寒暑
- 食术思药 中医养生
- 一日品茶也分“秋冬季”
- 一日之“夏”饮茶分为两个阶段
- 消除疲劳恢复精力 夫妻互按摩法
- 妇人以肝为先天
- 人为什么会得癌症
- 静可以益寿 勤可以致寿考
- 中医药界的国宝级人物的名方
- 缺觉一周长两斤 熬夜疲惫还催肥
- 亲自动手调制私家茶包
- 护嗓养生妙招让你清凉一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