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更多人民群众享受中医药服务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提出:坚持共享发展,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落脚点在“人民群众”,如何让更多人民群众享受更精准、更便捷的中医药服务,是中医人应该思考的问题,也是中医药工作者的不懈追求。
增加公共服务供给,从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提高公共服务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如今已经将“老年人体质辨识和儿童中医调养”纳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国卫基层发〔2015〕67号),此举切实让中医药“治未病”惠及更多人民群众。下一步,笔者建议扩大覆盖面、并将专科专病中医药调护纳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比如,推广太极拳、八段锦等有中医药特色的导引锻炼项目,在现有的妇科方面,采取围绝经期综合征妇女的体质辨识、中医调养的方法调理。在二型糖尿病患者、高血压患者中,采取开展体质辨识、中医调养的方法。针对慢性肺病患者、腰腿痛患者,则开展体质辨识、科学导引锻炼五禽戏、呼吸操、八段锦等强身健体等方法,逐步提高人口素质,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来临。
实施脱贫攻坚工程,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故土情结让很多老百姓不愿意离开故土,如何让土地成为人民群众脱贫的金钥匙历来备受关注。中药材种植、中药生态园是脱贫致富的好帮手。用大数据为贫困地区制定精准脱贫计划,用“三严三实”的时代精神、用因时因地制宜的中医理念,选择符合当地生态条件的中药材、具有观赏价值的中药材、食药两用作物,形成较为完备具有观赏价值的新兴产业,实现足不出户脱贫、家门口创业的目的,配合专业的产地加工,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优势,提高市场竞争力、抗风险能力。
提高教育质量,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逐步分类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免除学杂费。中等职业教育是职业技术教育的一部分,包括普通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职业中学教育及各种短期职业培训等。它为社会输出初、中级技术人员及技术工人,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处于十分重要的位置。而目前的中职护理教育中,对中医护理不重视程度不够,虽然开设课程,也是敷衍了事居多。但笔者认为,在现代中医药诊疗体系中,很多中医药特色服务项目适合在职业教育中开展。掌握中医护理技能,应该纳入中等职业教育护理专业的必修课,逐步提高护理人员操作水平,积极适应当前医院发展的新形势。
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中医药健康产业被誉为新兴、朝阳产业,其发展具有“广阔天地”。两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中就曾提出“上工治未病”的观点。长期实践中,中医药逐步形成了“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和“瘥后防复”的理论体系,并形成独具特色、丰富多样的技术方法。通过“中医体质辨识”并结合中医辨证,现代医学体检等方式,采取起居调养、情志调节、太极拳、推拿、按摩、针灸、理疗、中药熏洗、养生教育等方法,达到“治未病”的目的。
中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等医疗机构是中医药内涵建设的主要载体,服务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社会对中医药的评价和认识。
近年来,通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为主体,中医院为龙头和支撑,社会资本举办的中医医疗机构为补充的基层中医药服务网络基本建立起来。中医馆内中医氛围浓厚,中医药服务设施设备基本齐全,通过鼓励开展“西学中”、开展区县级师带徒培训,中医人员素质逐步提升,基本满足了城乡居民对中医药医疗保健服务的需求,使城乡居民看中医更方便、更有效、更便宜,通过中医预防保健、中医药知识科学普及,逐步提高身体素质,达到不生病、少生病、延缓生病的目的。同时,也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调整医疗收入结构、控制药品比例、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等提供了对策。
当然,也要清醒地意识到,中医药服务的主体是医务人员,基层中医药服务人员整体年龄偏大、学历结构偏低、中医药理论知识薄弱、实践操作欠准确,困扰中医药服务在基层的发展壮大,进一步提升基层医务人员中医药服务能力、水平迫在眉睫。“打铁还需自身硬”,通过举办“中医全科医生转岗培训”、中医药基础理论集中培训班、中医药技能实践强化班、适宜技术推广培训班,每年有针对性的系统培训,逐步强化理论、实践水平,可有效提高医务人员的中医药服务水平,也便于中医药健康服务能力的提升,让更多人民群众受益。
上一篇:百花锦蛇的功效与作用
下一篇:贾海忠谈纬脉理论
近期更新
- 唐代著名医学家王冰的养生之术
- 睡眠不好可能是床垫、枕头不合适
- 冬至后养生秋冬养阴还要辅助养阳
- 加强防寒保暖 避免患病或病情复发
- 大寒节气养生进补已到尾声
- 中医之肺 孩子呼吸清阳之气
- 秋冬进补要因人因病因时而异
- 十二生肖动物们养生功法
- 大寒后宜温补养生
- 驱寒养生第一方
- 疾病辅助治疗 几种足浴配方
- 冬天增强五脏之气提高免疫力
- 炎夏易患暑热感冒 如何预防夏季感冒
- 寒冬养生长寿秘诀
- 亚健康身体虚 应该“补一补”
- 冬季对鼻的防护防感冒预防呼吸道感染
- 中医按摩治病手法“拍打法”
- 慢性疾病 勿忘膏方
- 5种梦境反映你的健康状态
- 冬天更容易“上火”
- 冬病夏治晚治几天也无妨
- 根据体质品晨茶
- 药渣可榨出药汁
- 冬至进补有讲究
- 冬天热敷疗法
- 自制水果酵素真能减肥养颜吗
- 中医湿病分类辨证施治
- 养生把规律生活养成习惯自然
- 常做“养生功”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
- 中医治口干症 扶脾益胃滋阴生津
- 胖人瘦人体型冬季养生方法
- 黑色食品养肾 吃法有讲究
- 教你看懂“十二时辰养生法”
- 每日“六转”防治疾病
- 大寒将至养生保健也要随之“转轨”
- 老年人阳虚 冬季护头脚
- 中华传统保健医疗 膏方进补
- 三九养生要点 来年无病痛
- 小寒大寒节气 顺四时而适寒暑
- 食术思药 中医养生
- 一日品茶也分“秋冬季”
- 一日之“夏”饮茶分为两个阶段
- 消除疲劳恢复精力 夫妻互按摩法
- 妇人以肝为先天
- 人为什么会得癌症
- 静可以益寿 勤可以致寿考
- 中医药界的国宝级人物的名方
- 缺觉一周长两斤 熬夜疲惫还催肥
- 亲自动手调制私家茶包
- 护嗓养生妙招让你清凉一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