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之所病病方少 能不套成方辨证地自制新方
我初学中医时,有一个想法,就是不掌握中医的全面,决不临床看病。这个想法,真是太天真,太幼稚了。内外妇儿,伤寒杂病,头绪纷繁,千变万化,要掌握全面,谈何容易!而且要学,就得结合临床,如果脱离临床,又想学得全面,岂非纸上谈兵?可是我是没有教师作指导、自学中医的。无师指导搞临床,比无师指导啃书本,难度就更大了。因为啃书本,我还有较为有利的旧文学基础,而搞临床就什么基础也没有,无异盲人夜行。因此,对于行医来说,我走的弯路更多。弯路多,失败的教训自然也就多了。但是这些失败的经验教训,正好可以作为青年中医的借鉴。
“医之所病,病方少”
我之学医,是以背书起家的。1935年旧烟台专署警察局考试中医,我就凭着背书熟,竟被录取为第二名。那时,我连一个病人也没有接触过(这可见单凭笔试是多么不可靠)。所以,我最初临床,也是只靠背书。
我记得我接触的第一个病人,是在教学课余时间,为所在村中一个年约四旬的男性看病。他自诉气短,别无他症,经过别人治疗多次无效。他对我说:“你既然在看医书,请给我开个方试试。”我觉得窘了。因为我既没有切脉的锻炼,也没有辨证的经验。怎么办呢?想起来了,“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此两方药既和平,何不一试?于是采取第一方:茯苓12克,桂枝9克,白术9克,甘草6克,原方予服(剂量已兑换成今制,下同)。谁知只服下一剂,症状竟完全消失。这一意想不到的效果,病人喜出望外,我也受宠若惊。
此后,接着求诊的人就逐渐多起来了。我原先设想的全面掌握之后再行医,实际也不可能了。在这期间,有一少妇,时而少腹攻冲作痛,我就想到“妇人少腹气攻冲,肋腹刺痛当归芎……”;有突然一时失去知觉者,我想到“乌药顺气芎芷姜,橘红枳桔及麻黄……”。总之,每遇一病,都有一成方,而且不加不减,照抄应用。说也奇怪,也真正取得了一些效果。
然而,总是无效者多。也有一些病是我在书本上所没有见到过的。于是,我开始感觉到我所记得的方太少了。“医之所病,病方少”,这正是我那时的心理写照。
我记得的方子少,这是不错的。但也全部背诵了汪昂的《汤头歌诀》,《医宗金鉴》方,陈修园的《长沙方歌括》、《时方歌括》,陈元犀的《金匮方歌括》,还有选择地记诵了一些《温病条辨》方,《医林改错》方等等。如果这些还不够,难道说非要把历代方书,如《太平圣惠方》、《和剂局方》等,统统背下来不成?那是不大可能的。这时我对于能否学好中医,曾经自己打了个问号。
“医之所病,病方少”,这证明我每次临证,都必须有一个成方可用。为了避免临证时无所措手足,我在每次临证之前,胸中总得预先储存一些成方。因此每遇病家约诊时,必先问问病人哪里不痛快。如说头痛,我就把有关治疗头痛的方子默想一遍,记不清的再査一査书,务必在赴诊之前胸有成竹。既至临证,又往往把所见的症状硬往我所记的方子上套。就连诊脉,也往往是我这方子需要什么脉,而病人的脉搏仿佛也正好是这样的脉。
总之,常把病人的脉证,强纳入我想用的方剂范围之中。这样,方既不灵,对中医能不能治病自然也产生了怀疑。但是有不少我所不能治愈的病,经过别人治疗,或病家自找偏方治疗,却竟然好起来了。这个“别人”,往往又是看书不如我多的人。我这时才逐渐认识到,我过去之所谓“学”,只是皮毛,实际并没有真正学进去。不是中医不能治病,而是我没有把中医真正学到手。有了这一番认识之后,使我的学习和临床,起了一次飞跃。
胸中无半点尘者,才许临床
所谓飞跃,指的是我不再在临证之前准备成方了,而是迫使自己独出心裁地去观察、研究患者的各个方面,尤其是从此开始真正注意了脉诊。病人主诉略同,但必有不同者在,“独处藏奸”,这是我深刻的体会。就在这之后,我可以在无成方可用时,自制对证之方,而这些自制之方,也确实取得了不少优异效果,也就在这时,我才真正尝到了中医的甜头。
柯韵伯谓:“胸中有万卷书,笔底无半点尘者,始可著书;胸中无半点尘,目中无半点尘者,才许作古书注疏。”这是说,无论著书,或为古书作注,都必须摆脱一切先入为主的框框。我经过死套成方失败之后,也深深感到,我之临床,“尘”太多了,只有胸中无半点尘者,才许临床行医。从此以后,我从套用成方,转变为从认证上下工夫。认清了证之后,不再是胸有成方,而是胸有定法,按法考虑有无成方可用。如果找不到成方,就随手拈几味药,也常取得满意的效果。现举几个简单的实例如下:
上一篇:周岱翰 耽嗜典籍学验俱丰
下一篇:孕妇坐月子注意事项
近期更新
- 唐代著名医学家王冰的养生之术
- 睡眠不好可能是床垫、枕头不合适
- 冬至后养生秋冬养阴还要辅助养阳
- 加强防寒保暖 避免患病或病情复发
- 大寒节气养生进补已到尾声
- 中医之肺 孩子呼吸清阳之气
- 秋冬进补要因人因病因时而异
- 十二生肖动物们养生功法
- 大寒后宜温补养生
- 驱寒养生第一方
- 疾病辅助治疗 几种足浴配方
- 冬天增强五脏之气提高免疫力
- 炎夏易患暑热感冒 如何预防夏季感冒
- 寒冬养生长寿秘诀
- 亚健康身体虚 应该“补一补”
- 冬季对鼻的防护防感冒预防呼吸道感染
- 中医按摩治病手法“拍打法”
- 慢性疾病 勿忘膏方
- 5种梦境反映你的健康状态
- 冬天更容易“上火”
- 冬病夏治晚治几天也无妨
- 根据体质品晨茶
- 药渣可榨出药汁
- 冬至进补有讲究
- 冬天热敷疗法
- 自制水果酵素真能减肥养颜吗
- 中医湿病分类辨证施治
- 养生把规律生活养成习惯自然
- 常做“养生功”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
- 中医治口干症 扶脾益胃滋阴生津
- 胖人瘦人体型冬季养生方法
- 黑色食品养肾 吃法有讲究
- 教你看懂“十二时辰养生法”
- 每日“六转”防治疾病
- 大寒将至养生保健也要随之“转轨”
- 老年人阳虚 冬季护头脚
- 中华传统保健医疗 膏方进补
- 三九养生要点 来年无病痛
- 小寒大寒节气 顺四时而适寒暑
- 食术思药 中医养生
- 一日品茶也分“秋冬季”
- 一日之“夏”饮茶分为两个阶段
- 消除疲劳恢复精力 夫妻互按摩法
- 妇人以肝为先天
- 人为什么会得癌症
- 静可以益寿 勤可以致寿考
- 中医药界的国宝级人物的名方
- 缺觉一周长两斤 熬夜疲惫还催肥
- 亲自动手调制私家茶包
- 护嗓养生妙招让你清凉一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