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中医药扎根基层 补充医师队伍

时值正月,山东省滨州市无棣县车王镇中心卫生院国医堂针灸推拿室里“卧”无虚席。医生于素芬密切关注着每一位患者的情况,不时看看中药塌渍治疗的患者是否需要加药,嘱咐刚做完艾灸的患者晾干身上的汗再出门。

 

吕家邢王村村民崔秀芳的腰痛经过三四天的无烟艾灸治疗有了明显好转,她笑着告诉记者:“以前不知道镇卫生院的中医这么厉害,俺们村村民在这治好病,俺就来了。”

 

2015年,无棣县将国医堂建设作为提高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的重要抓手,投资1700万元,按照统一面积标准、内部设置、文化风格、人才配备、专科创建的“五统一”标准,完成了11处乡镇卫生院国医堂的建设,其中车王镇和水湾镇两处国医堂建设面积超过500平方米。

 

中医药疗效在基层树口碑

 

“过去来看中医的村民一直是三三两两,而且大多是拿着别处开的方子来抓药,更多的群众不了解中医药,也不知道到哪里看中医。”水湾镇中心卫生院院长孙殿领回忆起过去的情形。

 

国医堂建成后,不仅有了优质的医疗环境和先进完备的中医诊疗器械,县卫生计生局还精心筛选了15项简便验廉、适合基层医生使用的中医适宜技术,对全县各基层医疗机构和村卫生室医师开展培训,保证所有国医堂都能开展针灸、蜡疗、中药塌渍等10种以上中医适宜技术,村卫生室至少能开展6种。

 

此外,还开展“中医药文化大集”和中医适宜技术“进乡村、进社区、进家庭”活动,由各卫生院院长亲自带领医生到村民家中免费诊治,进行中医药养生保健知识宣教。

 

中医药的疗效在村民之间逐渐传开。几个月下来,门诊量大增不说,国医堂也发挥着中医药文化宣传作用,让百姓逐渐形成了未病先防和养生保健的意识。

 

“要让过去生病就打吊针的老百姓开始认识中医,会用中医。”山东省卫生计生委副巡视员刘绍绪表示,无棣县国医堂建设走在了全省前列。

 

据统计,自国医堂启用以来,无棣县各基层医疗机构平均门诊量增加47.8%,中医门诊占总门诊量比例超过30%,医务人员收入提高28.6%,群众满意度升至95.6%,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

 

多项中医适宜技术纳入医保

 

在车王镇国医堂的康复训练室,63岁的李桂兰已经接受了3个疗程的康复治疗,从初到之时的半身不遂,口眼斜,到面部肌肉恢复正常,能下地走路。她的老伴儿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在大医院治疗每天的训练时间不到一小时,就得花几百元。来国医堂治疗,10天一个疗程的针灸、推拿加康复训练一共只要200元,超出部分医保全报销。3个疗程下来,他们只花了600元。“在大医院要恢复到这样怎么都得几千块钱!”

 

为发挥中医药健康服务优势,无棣县将多项中医适宜技术项目纳入乡镇住院起付线以上全报销制度,参加新农合、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居民在乡镇、街道卫生院住院,实行200元起付线以上全报销。

 

“有了这项政策,再加上职工的工资是政府财政全额拨付,医院的纯收入不减反增,终于可以放开手发展国医堂了。”车王镇卫生院院长刘宝祥说。

 

求贤若渴招人才

 

百姓喜欢看中医了,医师队伍亟待扩大。车王镇国医堂中医师丁楠楠原本是中西医结合专业毕业,由于前几年中医科发展相对滞后,她离开了中医岗位。现在,她和很多过去被分流到其他岗位的中医专业医生又经过培训和进修重回中医岗位。

 

为继续充实医师队伍,无棣县卫生计生局公开招聘中医专业大学生,挖掘民间名中医,面向社会招募确有专长人员,由局长袁清水亲自带队参加医师资格考核考试。2015年有27人参加考试,12人通过,他们被分派到11个国医堂完成试用期,县卫生计生局为他们统一购置书籍,敦促他们考取执业助理医师。

 

信阳镇卫生院国医堂老中医袁庆奇曾是远近闻名的民间中医,最初不愿接受聘请的他自打来到镇卫生院后,工资待遇有了保障,接触的患者也多,也有机会总结多种常见病的治法。他用祖传方法治疗烧烫伤安全不留疤,使信阳镇卫生院以中医烧烫伤专科入选全省中医药特色乡镇卫生院。

 

袁清水说,提高中医药服务水平最需要的就是人才,吸引人才的最好办法就是为他们的职业发展服务。这般求贤若渴,得到了更多民间中医的回应。2016年报名参加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考试的激增至一百多人。

 

“让中医药文化渗透全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