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百家药论荟萃》联想录

由全国著名中医专家、重庆市名老中医王辉武教授主编的《中医百家药论荟萃》一书,在鸡年开端修订出版。对于这样一部以中国历代中医药临床专著、本草专著、经史百家、文学札记等600余种文献为依据编写成的工具书,集的是先贤哲言,传的是道上文章,我不敢说三道四,只能谈谈读后的一些联想。

文化的趋向性 中医药文化的复兴,带火了中医绝版书

2015年11月10日,《重庆晚报》上出现一条醒目的标题:《青蒿素带火中医绝版书,50元定价炒到3000元》。报道中称:“随着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医学奖,青蒿素一时成为热搜词。一本20年前由重庆著名中医师编著的中医药书,因为‘青蒿’的热潮火爆起来。”这里所说的,正是1997年1月由重庆出版社出版、王辉武教授主编的《中医百家药论荟萃》一书。书中收录有葛洪《肘后方》中的治疟方:“治疟疾寒热: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像这样具有独特疗效的验方、单方、秘方,书中收录有5000余个,仅与治疟有关的就有“大黄一钱”“人参一两”“巴豆一分”“半夏一升”“马钱子水磨浓汁”等多个。屠呦呦获奖的消息,给中医人带来了惊喜、给中国人带来了震动,使人们再一次升华了对中医药的认识,开始重新审视和定位中医药在社会、家庭、个人生活中的分量。

趋向性,亦称“导向性”,是文化传播中的普遍规律。正能量的传播,带来的必然是积极向上的思想、奔涌不息的潮流。屠呦呦,作为中医药人的代表,她的荣誉带给中医药人的是光耀,更是希望;青蒿素治疟,作为中医药的一项成果、一条研究途径,带给中医药人的是思路,更是思考。中医药文化要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目标,需要更鲜明的导向和引领。

传承的连续性 中医药经典的回归,拓展了中药研究路

中医药典籍浩如烟海,这是老祖先留给中国人的法宝、留给全人类的法宝。一个人的精力有限,一生要全部读完这些书是不可能的事。因此,一方面要精选、精读部分重要典籍,一方面要借助他人对典籍的整理、辑录、摘编来接收更多的信息。群体间的这种互助、互动、互补,成为人们更多地接触经典、了解经典、应用经典的重要方式之一。《中医百家药论荟萃》瞄准的,是后一种传播方式,试图让更多的人通过读工具书这种捷径来扩大自己的视野。全书分上、下两编:上编从单味中药入论,把400多种临床常用药物的各家论述、验方举要尽列其中,每味药均以概说开篇、按语结尾,论中见真言,前后有提示,让人一目了然;词条按笔画分列,内容以递层表述,纲目分明,逻辑清晰,普通人皆可掌握。下编为专题中药论语,历代医家用药法则、诸病主药、诸候主治、采集鉴别、药剂炮制、煎药分量、用药宜忌等内容应有尽有,跨越时空自《黄帝内经》以降,群星璀璨,高论迭出,代有精华,光亮耀人。读这些文献,既有快速猎取相关知识的便利,一览群书之精要,即可直接使用;又得引人入室的钥匙,打开万千宝典之门,方便寻找原著。一部书,概括了诸多学问、浓缩了漫长历史,对后世学者的人梯作用是功不可没的。

保证中医传承的连续性,关键是要把功夫下到根子上,踏踏实实地把历代的原典弄通、弄懂。有一些东西,之所以在传承中出现变味、变性和被遗弃的现象,归根结底是未能遵循传承的规律,流变中歪曲或阉割了古人的原义,在一知半解中就言医道药。《中医百家药论荟萃》,跳出人们惯用的“以药论药”的提纯法套路,从立体的“药论”切入,说的是药与人、药与医、药与病、药与方的纵横关系,系统集成了古人对中药药理的阐释,充分再现了药物活的灵性,体现了“凡药之用,或取其气,或取其味,或取其色,或取其形,或取其质,或取其性情,或取其所生之时,或取其所成之地,各以其偏胜而即资之疗疾,故能补偏救弊,调和脏腑,深求其理,可自得之”的思想(清·徐大椿《神农本草经百种录》)。

文献的严谨性 中医药学者的睿智,收获了学术精品书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唐·刘禹锡《浪淘沙》)《中医百家药论荟萃》一书,的确是王辉武教授和由他带领的团队在千辛万苦、千难万困、千锤百炼中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