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延龄:必须掌握的方药服量

剂量是方剂的重要元素。一般来讲,任何一首方剂都必须规定各药味的用量。如桂枝汤,桂枝3两,芍药3两,生姜3两,甘草2两,大枣12枚。在方药剂量研究方面,人们往往较多地注意方药的单剂用量,而对其每日服量与每次服量注意不够,研究不多。研究服量,把握服量,这对于提高临床疗效,避免过量服药,减少药物消耗量,都是很有意义的。

1

与方药服量相关的几个基本术语

剂量:广义的剂量泛指方药的用量,其本义大多指一剂药物的用量;每服量:指每次服用的药量,亦可称为“一服量” ,如每服5钱、每服1升;

日服次数:即每日(一昼夜)服药次数,如日二服、日三服;

日服量:指在一日的时间里服用的药量,如每日2两或每日3升,日服量等于每服量乘以日服次数;

总服量:指在一个治疗过程中所服药量的总和,总服量可以分别以药、方和全部药物来计算,如总计服生石膏半斤、总计服药30剂等。

2

方药的剂量与服量

由以上几个术语的定义可知,方药的剂量与方药的服量、日服量不同。一剂药可以1日服,也可以2日服,甚至多日服。另一方面,一日可以服1剂药,也可以服2剂药,甚至服多剂药。方药的剂量更不是方药的一服量。虽然有时一剂药可以“顿服” ,即一次服完,这时方药的剂量与一服量相等,但在多数情况下,一剂药要分多次服用。所以一首方剂,它的剂量是重要的,而它的服量同样重要,甚至可以说更为重要。

服量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着疗效。服量不当,可能病重药轻,达不到治疗效果;亦可能服量过大,损伤人体正气或引起新的失和。一首方剂中标明的量规定了在一首方剂里面单味药物之间的用量比例,也就是相对用量,而每日服量与每服量不仅保证了药物用量比例,同时还控制着方药的绝对用量。一首方剂对量的规定其意义更多的是规定药物用量比。

经方本原剂量是一个迷,尚未找到答案,但一样可以应用经方,因为我们是按照经方的用量比在应用。其实,从《伤寒论》桂枝汤的服法来看,经方的本原剂量是多少,似乎不是最重要的了,因为医生要通过日服次数、服药间隔时间控制其药量。

3

《伤寒论》与《金匮要略》日服次数分析

《伤寒论》、《金匮要略》方剂以口服为主,汤剂是最常用剂型,约占全部方剂的80%。《伤寒论》、《金匮要略》中服量记载明确的汤剂共有181方,根据汤剂的日服次数分类,有日三服、日二服、日一服、顿服、日夜连服、日五服、日六服、日十服、少少频服、少少含咽10种情况。

日二服、日三服

日二服、日三服即一剂药每日分2次或3次服用。日二服多为早、晚服,日三服为早、午、晚服。大建中汤“分温再服,如一炊顷,可饮粥二升,后更服”;大黄附子汤“分温三服,… …服后如人行四五里,进(后)一服”;麻黄连轺赤小豆汤,三服药半日服尽;麻黄升麻汤,“分温三服,相去如炊三斗米顷,令尽”。这4首方剂的服法有一个相同点,即在不足半天的时间内,将二服或三服服完,意在使药力集中。如此密集服药,其意义很值得研究。

日一服、顿服

日一服是一日仅服一次药;顿服是将一剂药一次服完。二者似同而实不同。日一服多为峻剂慎用而设,如十枣汤,“若下少,病不除者,明日更服”;大乌头煎药性峻烈,“强人服七合,弱人服五合”,并且方后服法强调“不差,明日更服,不可一日再服”。

顿服将一剂药一次作用于病,药力集中,多在急救时立即服用,以求即刻扭转病势,如桂枝甘草汤速温心阳。

日一服是为服药安全计,顿服是为了疗效计。不过,《金匮要略》红蓝花酒的方后注也写“顿服”,但并未要求将一剂药液一次全部服下,而是“以酒一大升,煎减半,顿服一半”,即顿服约3合(60ml)。

日一服与顿服在日服次数上也有不同。日一服,一天最多只服一剂,而顿服有一日多剂的可能;顿服多在急救时立即服用,必须快速取效,若药后反应不佳,未起到急救效果,必须再次服药。

日五服、日六服、日十服、少少频服

通常一日服药二三次或三四次,而张仲景方有时一日服药5次以上,如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日五服,可使药物在体内持续保持较高浓度,增强药力,有利于温散久寒;猪肤汤治疗少阴阴虚、虚热上扰的咽痛证,采用日六服之法,使药液持续作用于身体上部,以滋阴润燥,并且能够减缓方中主药猪肤的滋腻之性,有利于患者长期服用;泽漆汤采用日十服之法,“煮取五升,温服五合,至夜尽”。我们认为,这种减少每服量、增加日服次数的方法,可能是为了防止一次饮水(药液)过多反助水邪,如此更利于发挥逐水通阳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