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是中医课程的主干课程

《中医内科学》是中医课程的主干课程,也是临床其他课程的基础,是必须学好的临床专业课。能否学好《中医内科学》,直接影响到学生将来在中医临床工作中的临床思维能力和诊疗疾病的能力。因此必须注重提高《中医内科学》的教学水平,增强教学效果。笔者从事《中医内科学》课堂理论讲授和临床带教数载,总结了一些教学方法,现介绍如下,与同道共享。

1

采用图表教学法,使复杂的内容简洁明了

图表教学法是原苏联教育家沙塔洛夫倡导的教学方法。它的核心是“纲要信号”图表。图表通过各种信号,简要地把学生所需要掌握的知识表现出来,便于学生联想和记忆,迅速地理解和抓住知识要点,增强学习效果,提高思维能力。《中医内科学》病证较多,且涉及相关知识较广,内容较抽象,教材内容较冗繁,缺乏条理性,易造成学生思维混乱,难于记忆,因而降低了学习兴趣。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将每个病症的病因、病机演变、证型、代表方列为图表,这样便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疾病,便于理解和记忆。例如在讲授“胁痛”时,总结了下面的图表。(见图1)

在讲授时要详细讲解图1,让学生理解图表,才能便于记忆。从图表中,我们能看到胁痛的病因为:情志不遂,跌仆损伤,饮食所伤,外感湿热,劳欲久病;基本病机为肝络失和(肝胆络脉失疏和肝胆络脉失养);病理变化有“不通则痛”与“不荣则痛”之分;病理因素以气滞、血瘀、湿热为主;病位以肝胆为主,可涉及脾胃、肾;病理性质有虚实之别,然以实证属多;证型及其代表方为:肝郁气滞证,柴胡疏肝散;瘀血阻络证,血府逐瘀汤或复元活血汤;肝胆湿热证,龙胆泻肝汤;肝络失养证,一贯煎。只要理解并记住上表,则胁痛病症的重要知识点就基本掌握。我们可以把每个病都总结一个图表,图表是每个病的重要知识点组成的框架,这样我们很容易掌握每个病症,减少病症之间的混淆。

2

引导学生总结规律

学生们普遍反映《中医内科学》内容冗繁、难记,然而在临床实践中,只有我们把知识熟练记忆,用起来才会得心应手,遇到患者不至于无从下手。因而在教学过程中笔者不断的探索适合《中医内科学》的好的记忆方法。利用联想来增强记忆效果的方法,叫做联想记忆法。一般来说,互相接近的事物、相反的事物、相似的事物之间容易产生联想。用联想来增强记忆是一种很常用的方法。笔者在教学过程中运用联想记忆法,注重前后章节联系,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总结规律,如:内伤咳嗽的痰湿蕴肺证、肺胀痰浊壅肺证、喘证痰浊阻肺证的症状很相似,都有咳嗽,且痰多黏腻色白,但症状的主次不同,内伤咳嗽是以咳嗽为主症,肺胀的主症咳嗽、咳痰、气喘、胸部膨满同时具备,喘证是以气喘为主症,上述3个证型的代表方分别为:二陈平胃散合三子养亲汤,苏子降气汤、三子养亲汤、六君子汤,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其中三子养亲汤为三个证型所共有,在讲授上述某一病症时,要联系其他的病症,便于学生更好的记忆和掌握疾病。再如:冷哮证,溢饮表寒里饮证,支饮寒饮伏肺证的代表方均为小青龙汤,在讲授其中的一个知识点时,要联系其他的知识点。总之,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前后联系,总结规律。
 

3

提问式互动教学法

由于学生尚未接触临床实践或接触临床实践很少,故在学习《中医内科学》这门临床专业课程时,许多学生不知如何学习,学习的兴趣和动力不足,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提问式互动教学法,旨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动力,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具体方法如下。

课前提问

为了督促学生学习,并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笔者在每次授课前用约5 min的时间对上次授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提问。通过提问使学生对重点内容更加熟悉,同时通过师生互动,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授课过程中提问

《中医内科学》的许多内容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例如一个处方用于多个病症,某些病症在临床表现、治法或病机等方面有相似之处,笔者在授课过程中常对一些相互之间联系的内容进行提问,培养学生主动思考的能力,从而提高教学效果。例如在讲到肺胀痰浊壅肺证代表方时,其中有三子养亲汤,这时笔者会提问学生,在前面所学过的病症当中哪些疾病的哪些病症还用到了三子养亲汤。再如,在讲到“喘证”时,要提问学生哮病的病因病机及临床表现等内容,以便于学生更好的掌握喘证和哮证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课后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