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科学体系的正本清源

李致重 北京崔月犁传统医学研究中心

在一般系统论里,要素指的是构成整体系统之内的一个单元,或者可以理解为构成系统的基本因素、重要元素。人类生命的原形、整体生命的证候、三道合一之人,都是通过每一藏象的三十多个要素,呈现于人们的感官和思维中。

倘若脱离了这些要素支配下的证候,天人相应、整体系统、动态平衡的三道合一之人则萎缩为学术性口号,中医的藏象模型将蜕变为无内容的空壳。

重铸中医之魂,首先是中医基础科学体系的正本清源。而正本清源的首要环节,就是重新认识中医的藏象学说。

中医基础科学体系是中医学之魂,包含是藏象、诊法、病机、治则、方剂、药物六大范畴,而藏象学说是基础的基础。所以按照大医学观(《中国中医药报》,2016年5月26日三版)的思路,重铸中医之魂的首要课题,是关于中医藏象系统的结构要素问题。

中医的藏象不同于西医的脏器

以《黄帝内经》为代表,先祖们明智地把探索生命真谛的视野聚焦在其外所见的“象”上。所以“见象而知藏”,就是对中医藏象学说既准确,又传神的概括。如果说中医是形而上的以象论藏,那么西医则完全是形而下的以脏说脏。在西医的以脏说脏里,依靠的是人体解剖学技术,见到的是脏器的形态结构,关注的是脏器的功能作用,它的视野里完全没有无形无肉的中医学之象。所以讲中西医理论体系的时候,中医最好使用藏象二字,西医最好使用脏器二字。

中医藏象系统的要素结构

中医的基础科学体系,是以多因素相关性的哲学思维,在三道合一之人(天道之人、人道之人、个体化之人)的基础上建构起来的。中医的藏象以系统要素结构的形式将多因素相关性的三道合一之人以具体化。《黄帝内经》中的金匮真言论、阴阳应象大论、五常政大论、五运行大论、灵兰秘典论、六节藏象论、五藏生成论在五行的基础上,综合起来的藏象系统要素达三十多项:五藏、五府、五气、五时、五化、五方、五色、五味、藏之性、藏之功、藏之本、藏之主、府之性、府之功、五华、五体、五病、五畜、五谷、五星、五音、五数、五臭、五声、五动、五志、五性、五德、五用、五气化、五虫、五政、五令、五变、五眚以及五常变之中的平气、太过、不及。这里集中就中医藏象系统的要素结构进行阐释。

藏象系统

中医的藏象系统,与西医的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的含义完全不同。这里的系统,即近代贝塔朗菲的《一般系统论》所研究的系统。所谓系统,指的是与同一事物互相关联、互相作用、互相影响的组成部分,所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整体。系统方法是物理学、化学方法不能解决的,是适用于整体、复杂科学的新理论、新方法。如果回到中国哲学的阴阳五行学说来看,它应是两千多年前业已成熟,成功地运用于中医学研究的中国式一般系统论。

用钱学森教授的话来讲,“人体是一个开放的、复杂的巨系统”“人体科学一定要有系统观,而这就是中医的观点”。用台北邝芝人教授的话来讲,“阴阳五行作为一般系统理论”。用德国慕尼黑大学满晰博教授的话来讲,中医学“采用阴阳和五行作为常规标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国有许多研究和传播一般系统理论的学者,翻译过国外这方面的著作,并著书详细地介绍了一般系统理论。1978年笔者在读中医基础理论硕士期间,同学中流传着金观涛与华国凡二人合写的《中医学与控制论》(油印本)。从近代一般系统理论的角度认识中医,不仅是引导我们认识中医,认识阴阳五行学说的捷径,而且是驱使我们走向传统哲学,走向中医寻根之路的动力。

藏象系统的要素

在一般系统论里,要素指的是构成整体系统之内的一个单元,或者可以理解为构成系统的基本因素、重要元素。

从系统结构来讲,如果把天人合一的“三才”作为一个系统,那么三道合一之人,则是构成这一系统的一个要素。如果把三道合一之人作为一个系统,那么肝、心、脾、肺、肾,则是这一系统内的五个要素。如果进一步把肝、心、脾、肺、肾五个要素中的每一藏象又作为下一级的子系统,那么以五藏为纲的三十多个条目,就是构成整体性生命之人的要素。